北京“翱翔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1-07-16 来源: 作者:方中雄

“‘翱翔’让我窥到了科研之美,虽然我只见了一斑,但我已经被那种美折服了。

“‘翱翔’带给我的是坚定与执著。让我比其他同学更坚定地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翱翔'给了我一个做任何事都能顶住的脊梁,它可以引领我以后一生的走向。”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然而,“在近百年世界100项重大科学发明中,没有项中国人发明的成果。在诺贝尔奖设立110年来数百名获奖者中,没有一名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1]“拔尖创新人才短缺,已成为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高中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为其日后进行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个世界性命题。美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均设置了专门机构或相关项目开展此项工作。我国也已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其中北京市面向高中生开展的“翱翔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初引用的几句话就是参与“翱翔计划”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回忆自己高中生活时的真实表达。

一、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明确“翱翔计划”的基本定位

北京有着丰富优质的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2008年,借助北京市启动高中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教委”)开始实施“翱翔计划”,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富有开拓意义的探索:

其一,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翱翔计划”为具有一定创新潜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在常规学校教育之外的适合其成长需求的教育,让其经历科研过程,感受科研精神,获得科研熏陶,实现个性化成长。

其二,在培养对象上,面向全市所有高中学生。“翱翔计划”不以智商测试或考试成绩作为选才标准,而是更关注学员的三项特质:学有余力、对研究有兴趣、有创新潜力。

其三,在培养方式上,坚持真实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在真实的研究情境中研究真实的问题,在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中,生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其四,在培养资源上,坚持横向整合、纵向衔接。通过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横向整合、高中与高校资源的纵向衔接,实现丰富的、持续性的优质资源供给。

二、跨越边界,系统整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翱翔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系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创新工作机制:“政府推动、学校实施、杜会支持”(见图1)

北京_翱翔计划_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_方中雄—图片1.png

1.政府切实推动:顶层设计与制度支持

(1)顶层统筹设计,建立组织架构。2008年,北京市教委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设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教科院”);搭建起由北京市教委总体规划、北京教科院统筹指导、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以下简称“创新学院办公室")全面管理和引领、各区县教委组织协调的组织架构。

(2)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制度支持。北京市教委先后下发“项目工作方案”、“学员推选方案”、“选修课程方案”、“学员培养评价方案”等相关文件创新学院办公室制定“基地学校申报评审工作方案”、“学员面试评审工作方案”、“学分认定说明”、“翱翔科学论坛工作方案”等,为“翱翔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撑。

此外,北京市教委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保障“翱翔计划”的顺利实施。

2.学校联合实施:三类基地协同推进

(1)建立三类基地学校。我们依托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建立生源基地、培养基地/课程基地、实践基地三类基地,明确各类基地校的职责,协同推进“翱翔计划”

(2)建立联合三类基地的培养协作体。我们指导各培养基地,联合生源基地、培养基地/课程基地、实践基地等建立不同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创造性地推进学员培养工作。

3.社会高端支持:顶尖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深度参与

(1)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课程提供者。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直接承担翱翔学员的实践培养任务,为翱翔学员提供熏陶体验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中国科技馆、首都博物馆等场馆,都接受了委托任务,参与项目规划,共同开发丰富的课程。

(2)高端人才成为课程实施者。“翱翔计划”聚集了各领域最优秀的教师、专家力量。大批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等作为志愿者,深度参与到选拔、培养、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政府特约监察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员、市民主评议督导员等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二)创新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深度体验,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我们按照“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了“三校管理”、“三师培养”、“三类课程”、“三段评价”的“四个三”的立体培养模式(见图2、3)。这种模式既不同于单个学校在校内自主开展的相关活动,也不同于以科技竞赛为主要方式的校外竞赛活动。

北京_翱翔计划_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_方中雄—图片2.png

1.管理机制:三类基地校协同管理

五年来,我们在全市16个区县及燕山区共建立了近300个生源基地、29个培养基地联动31个课程基地,3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60余家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参与进来,形成了齐抓共促的“三校管理”制。生源基地负责推荐学生和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培养基地负责学生的具体培养,设计培养方案;课程基地根据自身优势,开展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价等工作,有条件的课程基地还协同区县教委,参照“翱翔计划”的培养方式,对学员进行培养。实践基地则负责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和研究的管理。

2.培养机制:三类基地导师共同培养

我们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由生源基地、培养/课程基地的400余位学科教师(包括60余位特级教师),实践基地的近300位专家(包括26位院士)组成的人才培养工作团队形成了“生源基地指导教师培养/课程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链。

3.课程机制:三类课程循序渐进

我们设置了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培养领域,为学生提供三类课程:

(1)基础性课程。由生源基地提供,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使学生得以具备基本学科素养的课程。

(2)过渡性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素养课程、衔接过渡课程.考察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迄今已开设400余门。课程内容根据每批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熏陶体验课程。这类课程由实践基地提供,一是为学生提供探究设备和设施,二是为学生提供在专家身边开展“微科研”的机会。

“翱翔计划”的课程设计意在帮助学生从知识学习进入到研究领域,所以,它与注重丰富学生知识的“增益模式”不同也不是简单的“加速学习”。它不以掌握多少知识为目标,而是以科研兴趣的增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养成与获得为基准。这样的培养课程是感悟式的、体验式的、熏陶式的、参与式的,它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实际情境,对真实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4.评价机制:三段教育评价

我们通过整体设计发现阶段的“推选性评价”、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结业阶段的“发展性评价”,建立相互衔接的“三段评价”制。这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关于学习”的评价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的评价而是一种“作为学习”的评价,体现出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教育特征。

北京_翱翔计划_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_方中雄—图片3.png

(1)发现阶段的推选性评价。通过“学生(网上)申报、学校推荐、区县审查、资格初验、网上评审、专家面试”等环节,学生不断明确自身兴趣,确定自身需求。

(2)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我们以《“翱翔计划”学员手册》为抓手,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实践、探究历程等,结合教师、学校、专家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完整呈现学生科研实践的全过程。

(3)结业阶段的发展性评价。经历学员自评、同伴互评、导师评价、学校评价的学生,经基地推荐参加学院评价,包括创新学院邀请专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探究作品开展的书面(网上)评审以及基于“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对学生探究作品、汇报及答辩表现进行的现场评审。

三、直接参与带来真实成长:第三方机构的效果评估

五年来,“翱翔计划”直接培养了1000余名翱翔学员形成涉及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探究作品近800份出版了13册“翱翔计划”学员论文集,同时对学员周围的一大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凝聚了一群不断进取的教育工作者,400余位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优秀高中教师直接受益;推动了诸多勇于创新的学校和区县,以特有的视角,对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给予特别关注,联动多方资源开展特色建设,优化了高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营造了全市共同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

2013年上半年,我们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自主开发评价量表和访谈工具,301名翱翔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五届共25名翱翔学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虽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如个别领域课程结构有待完善、某些学生参与时间需要得到有效保证、个别实验基地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等一些执行中的具体问题,但调研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这种“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培养方式,给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乃至人生态度和未来选择等都带来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基本实现了“翱翔计划”当初的政策目标。

(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89.0%的学员愿意献身科研工作

调查显示,经历了翱翔培养,九成左右的学员具有了献身科研工作的信念,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大大提升,对自己的课题更感兴趣(见表1)。如2009级152名被高校录取的翱翔学员中,有72人选择了与其在“翱翔计划”中参与的研究项目相关的专业继续深造。

北京_翱翔计划_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_方中雄—表1.png

(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95.4%的学员初步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方法

301名参与问卷调查的学员中,九成以上的学员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且在资料收集与整理、动手实验、逻辑推理以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见表2)

北京_翱翔计划_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_方中雄—表2.png

(三)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调查仅选取心理调适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两个指标来看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见表3)。访谈中很多学生都提到,“参加‘翱翔计划’,经历一次次实验的失败,经过一场又一场答辩的洗礼,这种在校内很难获得的学习经历,使我对什么事都不畏惧了,变得更加勇敢、坚强了”。

北京_翱翔计划_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_方中雄—表3.png

调查还发现,一些学生参与“翱翔计划”后有了更远大的人生目标。有学员认为,“翱翔计划”使自己变得更有责任感。还有的学员认为,“翱翔计划”让其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理念明晰,研究跟进,师资增强:客观审视与继续推进

(一)坚守价值追求,明确行动方向

在五年的探索中,我们的目标和宗旨不曾改变。其一,坚持因材施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与资源。“我们强调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达到人人成才,这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也才是最好的教育。”[3]其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培养同等重要。其三,“翱翔计划”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要让普通学生和普通学校也从中受益。其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多元教育供给”[4]是我们的行动方向。

(二)加大研究力度,积累实践经验

“翱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必须有研究的引领和跟进。[5]其一,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掌握人才成长的基本理论,更好地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其二,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课程开发的方式和路径,掌握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其三,我们需要做好对已结业学员的跟踪研究,记录学员后续成长轨迹,积累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和经验。

(三)促进教师成长,推动教育发展

在学员培养过程中,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教学潜能不断被激活。今后,我们要为教师提供更专业的教育指导及心理支持。尝试与境内外、国内外机构合作,联合探索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我们将努力把“翱翔计划”培养模式更好地融入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将激发兴趣、发展潜能的教育逐步普及到更多的中小学,使其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常态。

参考文献:

[1]张力,高书国.人力资源强国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

[3]郭永福.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J].中小学管理,2010,(10).

[4]李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多元教育供给[R].2013年京港创新型人才培养交流会,2013-10-23.

[5]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

注释:

本文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北京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05-101-006)的研究成果之一,北京市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计划’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之影响要素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