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英才教育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吴春艳 肖非

地处西亚地区的以色列,总人口770余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多年来,以色列将人才看作重要的国家资源,为了防止人才流失,促进拔尖人才的发展,英才教育一直是以色列的重要教育特色。全面地了解以色列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有助于为我国英才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以色列英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在以色列建国之初,英才教育并未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智力资源的重要性,英才的早期鉴别和适当培养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1958年,以色列教育部开始讨论英才儿童的教育问题。1961年,第一个以色列英才儿童项目正式启动,是为处境不利的高智商青少年提供教育安置。与此同时,一些大学开始关注英才青少年的培养,全国范围内各种课余丰富计划逐渐出现。[1]

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英才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73年,教育部下属的英才学生部门(the division for  gifted and outstanding students)正式成立。同时,教育部授权在特拉维夫创办第一个全日制英才教育学校,并在海法建立天才班。1976年,英才学生部门的负责人丹碧潭(dan bitan)成为世界英才儿童理事会(world council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的第一任主席,代表着以色列已在英才教育领域起着引领作用。20031月,以色列英才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以色列英才教育制度的完善。[2]以色列英才教育的服务对象由1973年的25名学生,增加到2008年的25,865名学生。[3][4]

二、英才学生的甄选

(一)英才类别与界定标准

以色列英才教育指导委员会采用“gifted”一词代表所有的英才类型。英才儿童所表现的特殊才能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一般的学术能力或一般的智力水平;(2)艺术才能;(3)特定的学术领域:数学、计算机、语言等;(4)运动才能。[5]根据统计学的标准,以色列英才学生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超级天才学生、天才学生、优秀学生。天才学生(gifted students),是指智商高于135,同时动机和创造力高于同龄人平均水平的学生。在每个才能领域的统计学分布中,天才学生位于同类人群的前1%。超级天才学生(supergifted students), 又称为极有天赋学生(the extremely gifted children),属于具有罕见天赋的天才学生。这类学生的智商高于155。在每一才能领域中,只有10~15个超级天才学生。超级天才学生的才能经常会自我展现,不需要专门鉴定。优秀学生(out standing students),是指智商高于125,动机和创造力高于同龄人平均水平,并符合本地区关于优秀学生相关规定的儿童。在每个领域,优秀学生一般位于同类群体中前5%

从以上的标准可以看出,在以色列现有的英才学生的定义和甄选中,仍然很重视智力因素。另外,以色列采用混合标准来界定英才儿童,各地区和学校关于英才的标准并不统一。天才学生(前1%)的鉴别以全国数据为参照标准。优秀学生(前5%)则以地区数据为鉴别标准,即学校或本地的优秀学生。考虑到不同领域英才儿童的交叉,经粗略估计,以色列有3%~4%的天才学生,另有8%~12%的优秀学生。[6]

(二)评估工具及甄选程序

为提升英才儿童甄选质量,以色列一直致力于开发和验证一系列的评估工具,包括:教师问卷和观察表;家长和学生问卷;学生档案袋等。比如,米尔格拉姆(milgram)等开发的特拉维夫活动和成就测查表已被许多国家采用。[7]

为了及时地开展英才教育,以色列的英才学生甄选开始于小学23年级。甄选过程包含两个阶段,整个过程将持续一年左右。第一阶段是最初筛选阶段,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测试,主要是运用成就和智力测验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每个班级中,测试成绩位于前15%的高分学生,以及教师推荐的其他优秀学生,一起进入甄选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鉴定阶段,学生在 国家级的专门测试中心进行分组测试。通过第二阶段选拔的学生即可根据得分高低和特长领域进入各类英才计划。[8]学生和家长可对测试结果提出 上诉并要求重新测试。此外,有的英才计划还有第 三个甄选阶段,即英才计划负责人与家长和学生的面谈,共同决定学生是否适合参与该计划。[9]此外,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人员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关于英才计划的个别化咨询和信息服务。

三、英才学生的培养模式

(一)以色列英才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以色列的英才教育支持者奉行以下一些教育理念和价值观:(1)人力资本是主要的资源,对英才儿童的投资,就是在储备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开拓者。(2)教育机会的平等需根据学生的特征和需要提供区别性的支持,使每个学生最大化地发展其潜能。英才学生有权利获得适合其思维特征、认知、社会和情感需要的专门教育。(3)人类的才能是多样化的。英才可能体现在一般认知能力、高成就、艺术或体育技能等方面。(4)高智商以及其他类才能具有动态性,可以被促进和塑造。(5) 为适应英才学生的特殊需要,应为其提供独特的学习环境和研究途径、教学方法,以及合适的教师与课程。

追求卓越已成为以色列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根据以色列英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建议,英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精英”。[10]英才教育计划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高水平的道德和高尚 的人格;在各自擅长的知识领域方面表现出众;在能力发展方面脱颖而出、善于运用知识开展创造性实践。

(二)英才教育的培养模式

当前,英才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主要是加速、充实和深入研究模式。[11]在这三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演化出各种安置形式。为满足英才儿童的教育需要,以色列几乎拥有每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英才教育计划。

1.特殊班(special classes

特殊班是指在普通学校为天才儿童专门设立的特殊班级,使具有相似能力的学生能一起开展学习。目前,以色列已经有 9 大城市、共 24所中小学设立了特殊班。[12]特殊班的班额相对较小,其课程以普通课程为基础,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充实、加深或加速式学习。中学的特殊班会与高校联合开展学术研究计划,提供额外的选修课程,学生能提前获得学士学位或者为学士学位累积学分。

2.天才中心(gifted centers)

以色列有遍布全国 52 个城市和地区的天才中心,为中小学英才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场地,类似于资源教室。经每年的全国性甄选考试,根据各地区的年龄分组,成绩排名在前 1%~1.5%的英才学生参与每周丰富日计划(weeklyenrichmentday),其余的英才学生参与课余丰富式班级(afternoon enrichment classes)。[13]

每周丰富日计划又称为抽出计划(pull out programs)。经教育部门资助,天才学生每周有一个学习日到所在地区的天才中心学习,其余时间在普通学校学习。天才中心的知识领域广泛,涉及艺术、人文和科学等多个学科,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课程。丰富日计划在一些地区仅针对3~6年级的小学生开展,另一些地区则延至9~11年级。

课余丰富式班级也是每周开展一次学习活动,在课余时间进行,地点是天才中心或类似机构。每个学生从众多的学习主题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当前,以色列为优秀学生开设了社区抛锚计划(an  anchor to  community),到天才中心参与丰富课程学习的学生比例已扩大到20%。

3.学校内的特殊计划(special“at school pro grams”)

除国家统一的英才计划外,各地区及学校内部也会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英才教育计划。比如,在以色列很有影响力的阿米里姆计划(amirimprogram),是由教师选拔和推荐优秀学生, 使用兰祖利(joseph renzulli)的学校丰富模式在校内开展英才教育。[14]该项目的课程是由经过了为期三年的英才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师研发并实施的。

4.艺术特长学校(special schools for the arts)

为培养艺术领域的英才学生,以色列创办了专门的艺术特长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这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学生所擅长的艺术领域(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影视和戏剧等),教育部规定的普通学习课程,以及结合各学科的丰富课程。培养重点在于鼓励创造性,发展艺术技能,引导恰当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5.虚拟学校(virtual school)

英才学生部门设立了一个虚拟学校,面向所有的英才中学生开放。该虚拟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12次网上学习课程和1次见面会。每次课都有具体的教学材料和任务,以及来自网络的模拟和视觉辅助。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完成这些任务,并将作业反馈给老师。师生集体见面会时,开展运程学习中不能完成的特殊活动,比如,实验室试验,参观研究机构等。[15]虚拟学校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还为边远农村地区的英才学生创设了参与英才计划的机会,并与大学学术机构及教师建立了联系。

6.导师计划(mentors program)

该计划面向全国 11~12 年级的超级天才儿童。甄选出来的超级天才学生由各领域的知名导师亲自进行专业训练,在导师的工作机构接受每两周1 次的个别化指导,并参加每年 3 次的联席会议。[16]这一计划是为了使超级天才学生充分认识 到自身潜能,发展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7.塔皮奥特(talpiot)计划

也称为“青年科学家部队”,始于 1979 年。以色列青年在高中毕业后都必须到部队服役两到三年。以色列的国防军每年面向所有的11、12 年级学生开展一系列能力测试。得分高(前 5%)的新兵有机会参与一个包括部队的基本训练、学术研究、军官培训在内的塔皮奥特计划。训练结束时,这些青年可获得学士学位,作为国防军各部门的科技人员,继续在军队工作。[17]这是不少以色列青少年的梦想和奋斗目标。

在现有英才教育框架的基础上,以色列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英才教育计划,比如:开发新的课程单元、天才幼儿的培养计划、英才教育的年度研讨会、个别化辅导途径等。

四、英才教育师资培训与科学研究

(一)师资培训

以色列重视对英才教育师资的专门培训。早在 1990 年,特拉维夫市的教师教育学院就开始了英才教师教育。以色列的师资培训途径包括:开展学术研究、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教师学院学生的英才教育特殊训练计划等。[18]当前,以色列正致力于完善英才教育师资的资格体系。其目标是: 所有参与英才计划的教师必须参加为期 224 学时的培训,并获得英才教育资格证书。[19]

(二)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以色列英才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发展,与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息息相关。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以色列的天才和创 造力的研究成果。以色列出现了多位著名的英才教育研究专家。比如,米尔格拉姆(milgram)、阿夫纳•西弗(avner ziv)、纳瓦•李文(nava livne) 等。[20]

2011 年 4 月,以色列第四届全国英才教育会议在海法大学召开,会议邀请到了美国的范•塔塞尔• 巴斯卡(van tassel- baska)等世界顶级专家到会,与以色列的学者一起研讨。当前,以色列英才教育的科研重点有:为英才计划设立核心课程大纲;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学生开发培养计划;建立英才教育研究数据库;高能力幼儿的探索与培养;发展由以色列总统办公室和拉希基金会等发起的未来科学家计划等。[21]

五、英才教育的管理

(一)管理体制

以色列的英才教育管理体制由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管理构成。教育部下属的英才学生部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指导和监管;地区教育部门负责国家级英才教育计划的落实,以及所在地区的英才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各学校负责英才计划的具体实施,以及学校内的优秀学生培养。具体而言,以色列英才教育计划的实施可以分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五个层级:1.  国家英才教育政策的制定;2.高等教育中的国家层面的英才学生培养;3.区域性的天才中心和天才班的丰富式与专门化的培养;4.班级内与班级间的丰富式、加深和加速模式;5.课堂内的英才学生培养。[22]

(二)政策制定

2003 年成立的英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以色列英才教育政策的制定者。2004 7 月,该委员会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关于促进以色列英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23]这一政策已被采纳,并成为以色列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近年来以色列英才教育在界定、安置、培养、财政支持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此外,委员会起草了相关的法律草案,以保障英才学生的学习权益和机会。

(三)财政管理

以色列的全国性英才学生的甄选由教育部资助。除此之外,由英才学生部门发起的各种英才教育计划,比如天才班、天才中心、虚拟学校等,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包括学生往返的交通费和贫困英才学生的奖学金。对于私立的英才教育项目,政府以提供部分财政资助的方式进行监管。[24]政府希望尽可能在公立教育 体系内开展英才教育,并认为英才学生对公立教育体系的满意度,将引导他们将来参与并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

六、小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以色列的英才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现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以色列所秉持的人力资源、教育公平、学生的独特需要等理念是其英才教育蓬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不断丰富和发展、顺应时代需要的英才教育培养模式是持续发展的基石;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英才教育良性发展的保证;科学研究的不懈努力是英才教育创新发展的灵魂。

同时,以色列的英才教育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一,与其他国家相同,以色列英才教育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关于“教育是追求平等还是卓越”的争论史。这一争论持续存在,并将持续影响以色列英才教育的政策和实践。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适度地引导英才教育的发展态势和方向,是值得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二,以色列以智力检测为主的甄选方式太过单一,难以满足各类英才儿童的独特评估需求。第三,对每周丰富日计划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英才学生每周有一天缺席普通班的课程,这是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再者,这种模式提供的丰富课程本身是零碎的,难以保证所学课程的连续性。

事实上,争议正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反观我国的英才教育,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在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今天,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样需要我们从价值观念、甄选方式、培养模式、师资培训、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英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7][17]roberta  m. false  milgram.  identifying and  enhancing talent in israel:ahigh national priority. roeper review,2000,22(2):108~113.

[2]worldcouncil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eb/0l]. http://www.worldgifted.org/aboutus/history#top.

[3]burg,blanka.gifted education in israel. roeper review.

1992,14(4):217~221.

[4][12][15]shlomit  rachmel.  nurturing gifted  and  outstanding students in israel —from personalexcellence to human   excellence [eb/0l].http://cms.education.gov.il/nr/rdonlyres / 5df8dfda- 34a0- 449b- b8ee- 2cdd0858c0

32/75494/english333.pdf

[5][10][16][19][23]shlomitrachmel. the policy for promoting gifted education in israel 2005 [eb/0l]. http://cms.

edu cation. gov. il/nr/rdonlyres/5df8dfda- 34a0- 449b- b8ee-2cdd0858c032/109132/nevo.pdf.

[6][13][22]shlomit  rachmel.  issues in  educating  gifted

students inisrael. 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05,20

(2):123~128.

[8]孙璐. 以色列天才学生的培养与鉴别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4):123~125.

[9]miriampeyser. identifying and nurturing gifted children in israel. international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2005,27(2):229~243.

[11]苏雪云,张旭.超常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6

[14][21]the  division for  gifted  and outstanding students. "to which we aspire" unique pedagogiesfor the gifted

andexcellent. the 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gifted students & excellence inthe educational system[eb/0l]. http ://cms . education . gov.il/nr/rdonlyres/5df8dfda-34a0- 449b- b8ee- 2cdd0858c032/129447/english.pdf

[18]robertam. falsemilgram.,etc.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gifted and talented adolescents:aninternational learning style perspective. new york:praeger,1993. 20.

[20]navalivne. & roberta m. falsemilgram. assessing aca- demic and creative abilitiesin mathematics at four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30(2), 227~242.

[24]hannadavid. report from the field - integration or separate classes for the gifted?the israeli view.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gifted education,2008,17(1),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