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英才教育政策:价值转向及技术保障

发布时间:2021-08-02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冯大鸣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上海200062)

英才教育曾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尽管“教育卓越”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由于英才教育曾在实践中长期关注极少数智力超常、成绩拔尖、竞赛夺金的学生,其价值指向与教育公平相悖,因此广遭社会诟病。有鉴于此,即便是追求“教育卓越”最为迫切的美英两国,也一直未将卓越目标与英才教育相联,而把卓越定位于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就。[1]然而在英国,英才教育的上述境遇在2003年后却发生了重大转变:英才教育被列入了“国家21世纪教育战略框架”之中,而且已经从国家的政策议题进一步转化成了面向基础教育各学段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指南与操作要求。英国教育部大力推进英才教育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出台并为公众接受,盖因此政策已非传统英才教育的历史重复,其背后的价值追求已经转到了“教育公平”的同一指向,即通过推行英才教育的新政策扩展教育公平的涵盖面和包容度。同时,英国教育部也为保障英才教育价值指向的转变,设置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一、英国英才教育政策的价值转向

1.布莱尔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重新认识

英国的教育历来很受政党因素的影响。1964年,强调教育公平的英国工党胜选组阁后,即进行公立中学结构的调整,对挑选生源和崇尚英才的文法中学进行压缩,通过政策手段大兴体现公平主义的综合中学。因为工党坚持认为,中学选择生源的制度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儿童有利,这种制度是复制和延续家长地位的工具,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根源。[2]在工党的教育政策框架下,英才教育自然是处在边缘地位的。1979年保守党右翼代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口号,又开始走反向的教育改革路线,并在1987年以后达到高潮。保守党政府在实施公布学校办学绩效的报告卡制度和大力推动家长自由择校的同时,也使许多受到家长青睐的学校获得了充分的选择生源的机会。在保守党连续执政的18年中,或许是因为工党不断抨击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违公平,保守党政府始终没有正面提倡过英才教育。1997年,英国的政权再次回到了工党的手中,人们普遍猜想政府的政策又会折返到1964年的教育公平路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布莱尔政府为了应对全球化时代国力竞争的新局面,并未重走以综合中学为标志的教育公平老路,而是变相地延续了保守党的学校选择政策,并且通过1997年的教育白皮书特别强调,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类教育恰恰是最大的公平。[3]这就意味着,布莱尔政府对60年代的教育公平采取了否定之否定的态度,也就是以教育公平的理念来调节市场化的机制并引导差异化、选择性的教育行动。布莱尔政府此后所提出的个人化学习愿景和英才教育新政策,均是包容了差异化、选择性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具体体现。

2.“个人化学习”教育愿景的提出及英才教育的转向

2003年后,英国政府提出了“个人化学习”(personalised learning)教育愿景。这一愿景的价值指向是教育公平,其实质是力图将“公平”和“卓越”并轨于一线。按照英国教育部中小学教育主管米利班德(d.miliband)的阐释,“个人化学习”就是一种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不过这种教学有两个基点:一是不同于旧式“个别化学习”(individualised learning),不是让儿童面对电脑而疏离人群,而是坚持集体教学不变;二是教学必须以评估每个儿童的不同禀赋、才智、兴趣、需求为前提,并据此量体裁衣、开发潜能,以确保每个来自不同族裔、不同家庭以及具有不同身心素质的儿童均有机会达到其个人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同时强调,满足学生个人学习需要意味着应包括满足英才儿童的特定学习需要,如果不能,就是另一种不公平。[4][5]米利班德的阐释,绝非个人观点,而是代表了政府的主张。在英国2006年教育白皮书以及其他政府文献中,关注弱势儿童与英才儿童的特定教育需要,始终是实现个人化学习愿景的两个相提并论的方面。[6]显然,被置于个人化学习愿景之下的英才教育,其价值指向自然就与教育公平并行不悖了。

3.“英才”及“英才教育”涵义的扩展

在英文中,“英才”(gifted and talented)是—集合概念,原本意指在学术上天资超常和专门技能上禀赋过人的两种情况。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人们过于看重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和学业竞赛金牌,从而使“英才”后半部分含义被逐渐淡化。为澄清人们对英才的种种误解,并将英才教育导入教育公平的轨道,英国教育部在将“英才”界定为“具有一种或多种明显超越同龄人的能力(或潜能)的青少年”的同时,还特别附加了若干说明。这些说明中指出:“能力”既包括学术、艺术、体育方面的能力,也包括社会活动或组织领导方面的能力;英才并不是全才,他们在一些方面天赋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可能非常薄弱,所以要把偏才也纳入英才教育范畴;识别英才不能仅看对象已经表现出来的成就,更要去发现、甄别、开发对象的潜能,特别要注意那些受到孤立、家庭情况不利、甚至被列入学习困难的问题学生,因为他们在潜能未获开发之前常常会遭到误解。通过对英才概念的重新注解,英才教育的对象和关注面都大为扩展,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被纳入到英才教育的视野。[7]

二、英国英才教育政策的技术保障

对于英国政府来说,推行英才教育政策必需要顾及两个背景因素。一是在教育行政体制上,英国并不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学校和教师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政策精神的走样在所难免。二是在传统上,识别英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考试、竞赛或智商测验;英才教育最可操作的方式,就是提高课程的难度或干脆让英才儿童跳级学习,如果技术上的指引不充分、不精细,学校和教师很可能重走英才教育的传统老路,英才教育政策的价值新指向也就无法实现了。鉴此,英国教育部组织专门研究力量,专门构筑了一套英才教育保障体系,从技术上为英才教育政策的价值转向提供支持与保障。这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英才教育的三级支持系统、英才及英才教育水平识别指南以及校外辅助网等三部分。

1.英才教育的三级支持系统

英国教育部提出了一个英才的公式:潜能+机会/支持+个人动机=英才。[8]这个公式修正了民间关于英才=天赋+勤奋的传统认识,既强调了教育在促成英才中的作用,也确定了英才教育的重点在于为具备英才潜质的儿童提供机会和支持,并通过这样的机会和支持来开发儿童成才的潜能、激发儿童发展的动机。对于身处有利家庭背景的儿童而言,家长有能力识别孩子的英才潜质,也有能力自费为孩子寻找额外的教育资源,从而为英才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机会与支持。然而对于更多身处不利家庭背景的儿童来说,家长既无识别英才潜质的能力,也无经济实力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机会与支持,会使大量英才被埋没。为了使每个具有英才潜质的儿童都能获得公平的机会与支持,教育部专门建设了一个金字塔式的英才教育支持系统。在学校层面,规定所有学校要专设英才教育管理者和管理机构,负责英才教育的规划、政策、评估等事项;专设一名主任教师,统筹英才教育业务活动,指导其他教师开展英才教育。在地方层面,地方教育当局负责培训各校主管英才教育的管理者及主任教师,协调跨校的英才教育活动,并动员和协调当地合作伙伴,为英才儿童成长提供广泛的支持。在国家层面,教育部主要通过统筹技术服务的形式来支持地方和基层学校的英才教育,其中包括组织开发一系列英才识别工具和英才教育标准,调拨资金并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组成社会性的英才教育校外资源网络等。通过建设这样的英才教育支持系统,保障英才教育的公平价值指向。

2.英才识别工具及英才教育标准

英国教育部提供的英才识别技术指南,主要包括英才潜质识别技术、英才识别流程技术和英才识别方法三个方面。为了避免扼杀学生的英才潜质,教育部的指南分别从学前、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不同侧面,提供了数十种英才潜质外在表现的具体示例,作为识别英才儿童的线索供教师参考。为帮助学校建立科学的英才识别机制,教育部的技术指南专门提供了学校层面的英才识别机制建设流程,并对每一步骤加以说明。[9]至于英才儿童的认定方法,教育部的指南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教育部还专门为学校提供了一套英才教育水平自我识别技术指南,主要包括学校英才教育发展阶段识别、学校英才教育环境识别、学校英才教学水平识别等。按照教育部的指南,学校英才教育发展阶段被分为“入门”、“发展”和“示范”三种,并分别列出三个发展阶段的关键特征指标。通过对照,学校便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英才教育正处在哪个阶段。10关于学校是否为英才儿童的成长营造了适合的环境问题,教育部的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系列指标供学校进行自我识别。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最能反映其英才教育水平的,自然是课堂教学,教育部技术指南提供的学校英才教学水平识别指标也最为精细,对适合于英才学生的课堂教学特征作了列举,并提出了具体的细化指标以及更为细致的操作性说明。[11]通过英才识别和英才教育识别技术指南,基本可以保证英才教育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

3.英才教育校外辅助网络

英国教育部意识到,中小学的英才教育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校内的教育教学必须要与周末、假期等更广泛的英才成长活动联系起来,才能取得成效。基于这样的认识,单凭教育系统内部的技术资源,还不足以形成充分的英才教育技术支撑,必需要借助更为广泛的社会技术资源,建立英才教育的校外辅助网。英国教育部推动构建的英才教育校外辅助网是一个松散的资源集合,网络中发挥技术辅助作用的各种机构之间并无直接隶属关系,但各机构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的英才教育加以支持和补充。校外辅助网大体由三类机构组成:第一类是教育部专门拨款新建的英才教育校外辅助机构;第二类是经教育部资助而参与英才教育校外辅助活动的社会机构;第三类是经教育部动员和鼓励而介入英才教育校外辅助活动的社会机构。国家英才学院是第一类机构的典型,它是教育部与沃威克大学合作而建立起来的英才教育校外辅助机构。国家英才学院是一个集指导、培训、研究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全国性英才教育校外辅助机构。各地基层学校认定的英才儿童材料可以上报到国家英才学院,如获确认,该儿童可注册为国家英才学院的学员,直接参加英才学院的有关活动并得到相应的指导。国家英才学院的培训部负责开发英才教育师资的培训方案,与地方教育当局合作培训基层学校的英才教育主任教师。同时,国家英才学院还设专门的研究部门对英才教育开展基础研究,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一些英才教育辅助工具。第二类机构主要是一些全国性艺术、体育、科技学会及大学,教育部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与其合作,为具有艺术、体育、科技英才潜质以及学科课程学习上表现超长的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类机构主要是地方的企业、慈善基金会及各种其他社区组织。它们一般的服务对象限于本社区,主要出于提升本地区公民素质或提高本单位未来员工素质等多种考虑而介入当地英才教育校外辅助活动。

三、英国英才教育新政策的若干启示

英国英才教育新政策的出台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考验。不过,英国政府对英才教育政策价值指向的调整以及对技术保障的设置,可为我国教育界提供有益启示:

首先,公平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然而,教育公平并不是简单的教育平均。布莱尔政府之所以对60年代原工党所倡导的教育公平进行否定之否定,是因为新工党政府吸取了综合中学运动失败的教训:教育公平并不等同于人人都进相同的学校、接受相同的教育,也不能理解为只能给学习困难学生补习,而不能给超常儿童额外的辅导。可以说,英国政府对英才教育政策价值指向的调整并非权宜之计,而是认识到了只有包容了差异化、选择性的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在我国政府设计当前教育均衡化政策时,英国政府通过历史教训而得到的这一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第二,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需要对其中的核心概念作明确的界定。政策不同于学术研究,对于学术上没有公认定义的概念,政策完全可以给出一个适用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定义。英国政府对英才给出了一个符合英国21世纪前20年社会发展需求的界定,并将英才教育政策的价值转向隐含其中。只有英才新概念既定,才会建立并形成不同以往的英才培养制度、标准、方式、手段、途径。若非如此,英才教育到了基层就可能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不仅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难以把握,后期的检测评估也将依据模糊。同理,我国当前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也需要一个创新人才的官方定义。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保持创新人才概念的同一性,方法手段的多样化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第三,一项教育政策的表面,是一系列的措施和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某一价值的引导和追求。政策执行者是否准确理解政策的价值追求,是政策能否收获预期成效的重要前提,而政策制订者能否为政策执行者构筑一套技术保障体系,则是教育政策实施中价值追求不发生偏离的重要保障。英国政府正是通过构建一套英才教育的技术保障体系,才使得英才教育政策的价值转向获得了坚实的支撑。包含于英国英才教育新政策之中的价值与技术关系,告诉我们一个平实的道理:我们不能奢望广大一线教师有从容的时间、足够的能力来探索并解决某项教育新政策带来的诸多技术问题。对于制订政策的政府来说,统筹各方资源,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执行新政策提供技术支持是应该担当的责任。

本文系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西方国家政府-学校关系改革及其效果研究”(2oo6bjyoo2)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6-128.

[2]dekker,e.and schalkwyk,o. modern education systems[m].durian:butterworth.1989,135-136.

[3]dfee.the schools white paper: excellence in schools[m].london: dfespublications.1997.

[4]miliiand,d. opportunity for all: targeting disadvantage through personalisedlearning[j]. new economy. 2003,382(10):224-229;

[5]milifand,d. personalised learning: building a new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s[r]. london:dfes,2004.

[6] education and skills committee, house ofcommons. the schools white paper:higher standards, better schools forall[r].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limited.2006.

[7] [9]dfes. identifying gifted and talentedpupils-getting started [m].nottingham: dfes publications.2006,1 -4.

[8] [10][11]dfes. effective provision for giftedand talented students in secondary education[m].nottingham: dfes publications.2007.8-9,15-18, 35-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