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1-08-02 来源:比较与借鉴 作者:杨雪 雷江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多元智力理论盛行的影响,我国香港地区开始发展资优教育,并致力于资优教育普及化和普及教育资优化,希望通过资优教育打造人才库,提升香港的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资优生指的是智力、创新思维、基础学科、绘画、戏曲、领导力、竞技等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或潜能的儿童。[1]他们有着特殊的教育需求,是资优教育的重点服务对象。资优教育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资优生的潜能,而且能快速提升教师、家长、学生、政府之间的有效协作,形成良性循环。资优教育作为香港优质教育的一环,展现了独特的价值,对香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香港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优教育服务支持系统,并根据资优教育政策的变化不断更新与完善该系统。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与实际调查,对我国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发展历程、实施特点等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内地超常儿童教育的深人开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资优教育的发展过程

199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由此,香港地区形成了由政府主管的较为全面的资优教育发展支持系统。此后30年,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简人深、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表1呈现的发展脉络来看,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01999年,是资优教育的探索期,其发展主要付续见在标准制定与教学实践两方面。首先,香港地区明确了资优生的定义,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的鉴别工具并着力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奠定了资优教育发展的基础。紧接着,香港地区开展了资优教育实践,各学校纷纷开设资优教育校本课程。该阶段资优教育偏重培养学业成绩卓越学生。第二阶段为20002007年,是资优教育的快速发展期,其发展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与组织的成立这两方面。一方面,确立的资优教育政策明确提出了资优生培养的三层架构模式并沿用至今,这使资优教育实践得到规范化管理,提升了资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与资优教育相关的组织、机构得以建立与完善,并且在关注资优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荟萃馆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展示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优秀学习成果。[2]这一阶段,香港资优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

第三阶段为2008年至今,是资优教育的稳定繁荣期。一方面,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正式成立,这意味着资优教育的运营系统已全面成熟。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发展不仅有政府的管理与支持,并且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组织,这既便利了资优教育实践,也增强了推行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资优教育支持保障系统不断完善,2016年成立的资优教育基金维持着香港资优教育学苑的运营;2017年成立的资优教育咨询委员会监管着资优教育基金的运用,以及香港资优教育的策略性发展等。[3]通过资优教育运营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的不断完善,资优教育在新时期蓬勃发展。

(二)资优教育的推行模式

我国香港地区采用“三层推行模式(Threetieredimplementationmode)”发展资优教育,分为全校式(校本)、抽离式(校本)、校外支援三个层次。全校式,指在原有课程中加人资优教育的三大元素—高层次思维技巧、创造力和个人及社交能力,适当拓展延伸当前课程内容,由小学和中学负责推行;抽离式,指在正规课程之外进行一般性拓展课程与专门性课程,由小学和中学负责推行;校外支援,指为资优生提供个别化教学安排,由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本地大学或大专院校负责推行。[4]

(三)资优教育的服务对象

我国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资优生,也包括一般学校的所有学生。根据“三层推行模式”,随着层次加深,资优教育的服务对象依次为:全校学生、校内表现前10%的学生、校内表现前2%4%的学生、全港最优秀的前0.1%的学生。[5]需要明确的是,香港资优教育坚持普及化的原则,因此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资优生,所有学生都能接触到资优教育实践。相关机构会根据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潜能,开展相应的鉴定评估,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优质教育。

(四)资优教育的原则

2000年确立资优教育现行政策,至2008年完成第三次修订,香港地区明确了资优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第一,资优教育必须普及化;第二,资优教育作为优质教育的一环,学校要同时满足资优生与普通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第三,资优的定义应宽广,并采用多元智力的概念;第四,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造力、个人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第五,学校应提供多元化且连贯一致的教育活动;第六,整合不同人士或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支援学校。[6]

二、我国香港地区资优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强调资优教育系统化

香港地区的资优教育不断总结先前发展的经验,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并逐步深人、环环相扣地实施。针对资优生的鉴别与培养,资优教育系统涵盖了定义资优儿童、制定鉴别标准与工具、开展与评估资优教育实践等内容,并形成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等,这为需要接受资优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培养流程参考,有利于其适时适当地接受适合的教育。学生培养系统建立后,资优教育的支持网络也不断成熟。资优教育的支持网络涉及教师、社会组织、政府等。资优教育的支持网络与学生培养系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资优教育系统。

(二)注重资优资源多元整合

香港地区坚持资优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将各种资源融人资优教育当中,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与资优教育相关的主体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资优学苑及非政府组织、大专院校、工商界/专业团体(见图1)[7]一方面,资优教育关注各主体的发展,二者之间双向互动,合作共赢;另一方面,融人资优教育过程的各主体促进了资优教育的发展。资优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主体的参与,针对每一主体在资优教育中的作用及参与形式,香港地区教育局做了明确规定,规避了多元资源之间的碰撞与摩擦,发挥了资优整合优势。()推进资优教育理念普及

基于对资优教育的重视,香港地区采取多样的方式普及资优教育理念,在全香港范围内形成资优教育风潮,使全港市民从思想上确立对资优教育的信心与信念,从而在实际行动上支持资优教育的发展,促进资优教育的普及。同时,资优教育的发展是观念与实践相伴而行的,香港地区在各学校全面开展资优教育,支持、鼓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以校本实践为主,综合社区资源,组织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资优教育活动,从而实现资优教育的广泛推行。

三、我国香港地区资优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超常教育系统,完善教育发展规划

对应于香港地区的资优教育,“超常教育”是我国内地教育界较常用的概念。[8]早在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我国内地超常教育就已起步发展。40多年来,中国现代超常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9]但受制于对政策理解和执行上有偏差、政策有待细化和落实、实践质量不高、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我国内步断圈常教育的发展较为曲折。[10]面对新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为切实推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建立优质的人才库。而完备的教育体系是推进超常教育的有力保障,必须进一步健全超常教育系统及运行机制与实践指南,通过教育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法规研制等推动建构超常教育体系。借鉴香港地区的资优教育实践经验,我国内地需进一步明确超常儿童的定义及鉴定标准,以试点方式开展超常教育并适时进行教育评估等。值得注意的是,超常儿童并非简单等同于学业成绩卓越,超常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概念,而非仅仅是学习成就上的或者认知性的,[11]每个超常儿童都具有独特性,应根据超常儿童的特点发挥其潜能。

(二)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发挥整体参与优势

超常教育关乎社会全体的发展进步,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内地对超常教育资源的整合仍较薄弱,很多超常学生的特长难以得到充分发展。[12]因此,推动我国内地超常教育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群体参与优势。可借鉴香港地区社会参与的实践经验,加强参与主体与超常教育之间的双向互动,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有效激活各主体在超常教育中的作用,关注各主体的发展状况,并不断引导规划,以有效保障超常教育的质量。

(三)促进超常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提升教育质量

超常教育应以普通教育为起点,并且融人普通教育中,以发挥所有学生的潜能为基础,进而深化、抽离为以个别化教学为主的超常教育。例如美国对资优生采用在普通班级学习、在专门的资源教室中接受专门指导等安置培养形式,[13]有力地促进了资优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对创新的价值追求、融合教育趋向、国际跨文化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是完全可行的。[14]“借鉴我国香港地区资优教育的“三层推行模式”,首先可在课程设计上设定培养所有学生的天赋和才能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抽离超常儿童,最后对需要进行个别化教学的超常儿童提供校外支援。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抽离有别于应试教育中的“快慢班”,学习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发展的诸多指标之一,超常儿童的鉴定标准不能只有学业成绩这一个方面。

(四)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广泛普及教育理念

超常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在发展资优教育的过程中,香港教育局在制定资优教育政策、开展资优教育实践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内地可借鉴香港教育局的实践经验,明确教育行政部门推行超常教育的职责,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合作,形成多种力量共同推进我国超常教育发展的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特殊教育内涵,推进“超常教育普及化”和“普及教育超常化”,为超常儿童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整体质量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当然,在我国内地推行超常教育,不能脱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超常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教育需要的服务,“隶属于素质教育,是在素质教育范畴内,依因材施教原则而进行的高标准的素质教育”,[15]体现的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广泛普及超常教育理念,减少社会对推行超常教育的误解,科学推动我国内地超常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R].香港:政府印务局,1990:36-38.

[2」香港教育局.关于荟萃馆「EB/OL].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gifted/resources_andsupport/yag/abouthtml2019-06-20.

[3]香港教育局.资优教育基金与资优教育咨询委员会[EB/OL].http://www.edb.gov.hk/tc%urriculurn-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gifted/resources-and_support/policy/gefandacge.html2019-12-02.

[4」香港教育局.香港资优教育的发展「EB/OL].http://resources.edb.gov.hk/gifted/ge_resource-bank/files/Policy/policy/policy-chin_March08.pdf,2017-07-22.

[5]香港教育局.资优教育的展望及当前的任务[EB/OL].http://resources.edb.gov.hiftee_resource_bank/files/Policy/policy/policychin_March08.pdf2017-07-22.

[6]香港教育局.资优教育「EB/OL].ho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gifted/index.html2020-02-18.

[7」香港教育局.全民“资”事「EB/OL].hops://www.edb.gov.hk/mobile/s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gifted/resources_andsupport/policy/booklet.html2017-07-22.

[8]赵厚舰.“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J].中国特殊教育,2003(3):91-93.

[9]黎明,牟映雪.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未来呼唤“双超常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9(1):813.

[10」程黎,马晓晨,张凯,等.我国超常教育发展40:基于政策及实践的分析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8(8):61-67.

[11]乔纳森·普拉克.发展超常教育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J].教育研究,2010(2):95.

[12」陈圆.美国特许学校模式对我国整合资优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9):120.

[13」李曼丽,康叶钦.发展资优生教育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3-07-31(003).

[14」华国栋,张冲.论普通班中的超常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0-11.「巧」曲丽敏.超常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超常教育在实践中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1998(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