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班”:探索中学杰出人才培养之道

发布时间:2021-07-16 来源: 作者:王莉萍 许洪发

2005年,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对前来看望自己的温家宝总理感慨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钱老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师大附中)一直努力探索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学校于2011年开设“钱学森班”,启动“钱学森式”杰出人才中学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2级钱学森一班由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组成,经过优秀教师的用心培养,他们在高中阶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多项全国、北京市的荣誉和奖励等,现在基本都升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本文主要以该班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建构、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对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班”杰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一、明确培养目标:有责任、有担当、积极进取是第一特质

北京师大附中前校长刘沪曾指出,“中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环节。”[1]纵观钱老的成长经历,[2]我们不难发现钱老成功的奥秘:首先,钱老拥有极好的天赋,曾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蕴;其次,钱老接受了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最后,钱老具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可以说,是天赋、家庭、学校教育和个人抱负造就了钱老的成就。

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班”的学生既有本校初中培养的,又有外校考入的。他们的中考成绩比较好,但是他们天赋差异较大,家庭教育和其所接受的小学教育也各不相同。因此,开办“钱学森班”,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认为没有优秀的苗子就肯定一事无成;也不能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奢望好的教育就一定能快速培养出又一个钱学森。我们要做的是,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让学生以钱老为榜样,明确努力方向,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的发展。我们认为:无论天赋如何,有责任、有担当、积极进取都应是杰出人才必备的第一特质;提升思维品质、磨炼意志品质是成为杰出人才的必经途径;基础宽厚,学识渊博,具备国际交往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方能具备未来竞争力;艺术与科学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有助于一个人创新意识的生成。

因此,我校将“钱学森班”的培养目标确立如下:(1)人格优秀,志向高远,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文理兼优,知识广博,具有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3)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科学素养与艺术修养兼容,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4)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意志坚定,发展潜力巨大。

二、建构特色课程:“全人格”+“特色化”

我们确立了“钱学森班”的育人目标,是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要关注课程建构。我校在已有的“全人格”课程框架基础上,针对“钱学森班”培养目标的独特性,设置了“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全人格”课程体系包括基石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卓越课程。基石课程包括国家必修课程,与其他班级相比,“钱学森班”的基石课程内容更深更广,是卓越课程的基底,保证学生“文理兼优,知识广博”。个性发展课程是与大学专业衔接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促进学生“个性鲜明,学有所长”。卓越课程是“钱学森班”的专修课程,其中,与国际化接轨的全英文课程“SLD”(Skill-buildingforLearningandDevelopment),为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文化理解力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学术物理”与“学术数学”特别强调逻辑思维与数理本质,不仅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学术意志力;“小课题研究”可以开放选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艺术综合模块”为学生提供声乐、钢琴、舞蹈、绘画、陶艺和摄影六个选学模块,突出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意识。

为了使学生“人格优秀,志向高远,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特别强调“钱学森班”的德育建设,注重抓住大型活动、班会,以及日常班级生活等契机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除此以外我们专门开设“中学伦理学”课程(包括善、爱、诚实、责任、正直、良心、智慧等主题),以生活为基点,选取热点案例或经典伦理案例,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渗透道德良知教育,让学生从伦理角度看待道德现象,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内心自然生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自律。[3]

三、创新实施教育教学:“坚强意志”与“超强脑力”并重

好的课程要通过优秀教师实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育人功能。“钱学森班”的任课教师业务能力强、信念坚定、肯付出,具有突出的人格魅力,他们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科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实施“钱学森班”的教育教学。

1.营造班级文化“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钱学森班”的任课教师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杰出人才的成长除了需要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进取精神与坚强意志的培养,而后者的实施需要一个“场”,这个“场”就是班级文化。

“钱学森班”强调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敢于担当。学生们以学科学习能力见长,遇到不擅长的活动,可能会出现犹疑、不自信,甚至退缩放弃。但是,老师们认为,这绝不应该是“钱学森班”学生的表现!在高中第一课—军训中,“钱学森班”一开始各项评比落后,学生也不敢去拉歌,班主任许老师在第一时间坚定地亮出观点:“只要你们今后任何事情都有所担当,全力以赴,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将永远为你们骄傲,以你们为荣!你们曾经优秀,也终将优秀!你们永远要记住,我们是‘钱学森班’,我们不能辱没我们的班级称号!”于是,不言放弃,不论自己擅长还是不擅长,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件事,成为“钱学森班”的精神。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从军训最终夺取先进集体称号开始,这个没有一名体育、艺术特长生的班级,在校运会、篮球赛和足球赛上,常常战胜体育特长生云集的班级,打破校运会纪录;在合唱节、话剧节、诗歌朗诵赛中,这个班的表现常常名列前茅。学生们不仅拥有绝对优势的学习成绩,还能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优秀。正是“团结、拼搏、奋进、争先”的班级精神引领学生一步步前行,形成了“钱学森班”独特的班级文化。

2.开发学术课程:在智育中历练学生的坚强意志

润物细无声的“场”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但促使人才成长不仅需要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持续的内在动力。很多人认为做好学术研究,“兴趣”是第一位的,但“钱学森班”的老师们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对于浅层的活动,兴趣的作用很明显;而对于深层活动,如持续数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兴趣的作用虽很重要,但“意志”与“信念”往往成为决定因素。“钱学森班”旨在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杰出人才,这些学生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的意志,不仅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更要让学生在长期做实事、难事中历练。仅仅开几个班会,搞几次活动,让学生看别人如何克服困难或自己断断续续进行几次尝试,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许老师特地开发了一门学术物理课程,以此课程的学习为载体,将班级的意志教育系统地渗透进去。这门课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工具,即使优秀学生也会感到困难。很多学生起初不适应,于是,许老师有计划地做了一系列工作,除了利用班会、班级活动以及板报宣传等方式鼓励学生,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通过人人网、微博、QQ等,随时随地陪伴学生,与他们一起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意志和信念。学生们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挺过难关,磨炼了意志,收获了成就。教师的陪伴引导和身体力行,是最富感染力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们走过艰难,体会坚持下去超越自我的乐趣,坚信“意志”的意义。在智育中进行“意志”培养,是“钱学森班”的德育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合理设置学习深度和难度进阶:提升学生的超强“脑力”

积极进取、具有强大意志力是杰出人才的必备品质。但是,能担当重任、做成大事还需超强“脑力”。对“脑力”的培养一定要有系统设计,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突出阶段性、层次性、结构性和连续性。我们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培养学生“脑力”,通过合理设置学习深度和难度进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物理学科许老师就是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探索的。

首先,注重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有效衔接。许老师在教授高中物理时,就考虑为学生大学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在讲授概念的深度与广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中都体现出一定的大学物理思想。

其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识水平,突破不同的能力重点。在高一高二,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普通物理,用数学形式描述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在高三,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用不同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建构模型、分析运算、评估结论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倡导有层次的探究学习,实行三级探究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初级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控制下进行小范围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中级探究是教师在自己知识能力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教师知道学习活动的结果并能控制活动的发展方向。高级探究是教师向学生呈现自己或他人对某个问题的思考、疑惑,以及相关素材,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在这个阶段,教师可能并不知道学习活动的结果,也无法左右学习研究的发展方向,教师只充当研究导师的角色,为学生提供研究交流的平台,学生进入到自主研究学习阶段。

通过这样的培养与锻炼,学生领悟到学科的魅力,拥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大幅提升思维能力,能够做到善于学习、擅长解决问题、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沪.中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环节[J].基础教育参考,2008,(9).

[2]奚启新.钱学森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王莉萍.做一方沃土,助英才成长—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人格教育课程建设[J].中小学管理,2015,(5).

注释: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全人格教育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班为例”(课题编号:DHA11024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