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教育模式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07-17 来源: 作者:张胜利 崔贞姬 李明霞 刘伟华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如何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开展超常儿童特殊教育,依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与吉林大学附属中学联合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少儿超常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4年开始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如何在中学教育的背景下,开展超常儿童教育。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这句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而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学生,特别是超常学生的发展需求,大量具有优异智力和创造潜力的儿童常常在常规教育中“吃不饱”,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如何为超常学生提供恰当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界及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吉林省超常教育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为全省超常儿童的培养、成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层研究和重视的问题。可喜的是,国内某些地区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据报道,北京八中创办于1985年的少儿班在1985-1997年的12年间共招收7个实验班,为国家培养了150余名年仅14岁的优秀大学生[2],成为北京市首屈一指的名牌学校。同时,北京八中“超常儿童鉴别和教育”作为深层的开拓性的教育科研课题,为二十一世纪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探索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为探讨中国特色的超常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贡献。

1.2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一般学校由于受到大纲、教材、学制、班级授课、中高考制约,很难为少数超常儿童去改变学制、教材、教法和教师配备,这使得分散在各县区学校的大部分超常儿童因得不到合适的教育而得不到充分发展,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何为超常学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选择提供条件。为此,课程要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要降低难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选学他们喜爱的学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跳级,提前毕业,有的可以到大学选学一些课程,这样才能涌现出各种杰出创新人才。[3]使智力超常儿童得到正常的发展,得到优质发展,是推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扬个性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其实,超常儿童研究在国际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至今未衰。美国1958年就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做出了加强天才教育的决定。前苏联专门设立了不少培养天才儿童的特殊学校。日本为了维持高科技强国的地位,同样把实行天才教育看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对天才儿童进行了鉴别与培养。美、法、德、新加坡等国,也都有类似天才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专门帮助才智超常的青少年早日成才。我国现代的超常教育是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开始的。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三所高等院校创办了少年班。同年,有一些高等院校主动提出,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创建少年预备班,为这些学校的少年班提供生源。如科技大学与北京八中、苏州中学挂钩,南京大学与南京师大附中协作等,相继在普通中学正式创办了超常教育试验班。其中北京八中、人大附中、东北育才、天津耀华中学、湖南师大附中以及江苏天一中学在超常教育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代表着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超常教育正逐步趋向于多元化,这不仅体现在超常教育的种类的多元化,培养各种各样的超常人才,也体现超常教育的模式也呈多元趋势。但是,这些年来我国的超常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试教育与超常教育捆绑在一起,分数掩盖了学生的差异,使得某方面潜质优秀其它方面较差的超常学生,被排斥在重点学校之外。而且针对超常生的班级、学校数量较少,大多集中在城市的重点学校,而有的省市还没有为超常学生提供成长的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超常儿童并没有受到适合他们特点的超常教育。

1.3本研究的意义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提升全民素质和为社会发展培育各种人才。超常人才教育是在教育普及之上的提高,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它在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人才成长是一项从摇篮教育到社会用人的系统工程,其中教育与需求、用人制度、教育理念等是成就人才的关键,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所在。

超常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拓宽与加深,而是能够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能很好发挥作用的精英。为此要追求优质教育与每个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匹配,探索适合超常学生成才的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及环境因素,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精、尖人才。

2“科研为先导,少年科学院为载体,初、高中与大学一体化”超常教育模式

学校与科学院合作申报课题,以课题探索实验为指导,学校成立合作攻关的少年科学院。并且聘请大学教师为导师,进行科学实验与小课题实验。同时,为超常学生有较大、较好的发展空间与平台,缩短成才的时间,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成立了高中部,为学生未来发展精心设计了课程,改变了教育管理方式、教学方法,更新了超常教育理念,使他们在初中、高中与大学一体化的教学体制下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超常学生奠定了学校超常教育实验的良好机遇与基础。

2.1目标定位

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建立超常教育培养实验基地(少年科学院),使超常学生在几年内完成八年的课程,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水平,提前毕业进入大学或与大学接轨,进行大学教育。探索一条科研指导、教研、教学三位一体工作路线,形成教育教学融合、研培结合、相互密不可分的全方位超常教育。追求优质教育与每个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匹配。

2.2相关的理论依据

当前,从国际超常教育的基本思路来看,有两个基本思路[4]:一是以少量的超常儿童为教育对象,开办封闭式英才教育学校或特殊班;二是主张根据多数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实行因材施教的创造性教育,为每个儿童的最佳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对此,我们比较认同第二种思路,但也借鉴第一种思路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借鉴全纳教育理论、差异教学理论以及最优化理论[5]全纳教育主张:为学生提供均等、有效的受教育机会,为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正式成员以面对未来生活,在就近的学校中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的教育。全纳教育强调让全体学生接受均等、有效的教育。它的目标是让所有受教育者将来都能在主流社会中享有同样的权利、尊严、机遇。差异教学理论坚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超常学生的特殊需要。这就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实施“差异教学”,将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匹配,以便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又要避免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划分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通过分析、比较找到最优化的方案。

2.3超常教育课程设置

2.3.1必修课

国家教学大纲中要求必须开设的课程。

2.3.2选修课

以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结合超常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年级都开设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例如:礼仪、国学、艺术等。

2.3.3小课题课

让学生敏锐观察生活,针对身边出现的共性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科知识上出现的问题在导师指导下,分组成立小课题组,集中攻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4社会实践活动课

根据学生智力因素突出,非智力因素有待弥补的情况,学校经常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国际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学校创办了“青年军官学校”,每年新入学的全年级学生赴部队,封闭军训15天左右;每年暑假期间赴山西吕梁和榆林等地区感受老区人民的淳朴善良,为那里的乡民捐款捐物,为那里的孩子长期捐助学习用品;寒暑假期间,每名学生完成56个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2.4超常教学模式

针对超常学生的独特性,一直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应特别注意发挥超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将知识传授中的“单向传递”改变为“多向传递”,将重视对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倾向变为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来。在探索过程中,实践与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模式。

2.4.1自主学习者模式

一般地说,超常学生基本上有自己独特的自学习惯,但这些自学能力与习惯多是自发形成的,而且水平较低,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自学能力,这是超常教育能否达到理想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必须针对超常教育实际,采取灵活的自主学习者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五个维度[6]:一是定向,二是个别发展,三是充实活动,四是专题研讨,五是深入研究。其基本特点在于重视个体差异,关注儿童的自我意识。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应用的模式之一。

2.4.2启发式的设疑性教学

根据超常学生突出的智力水平,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精讲,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已学习上,强调对学生进行“扶与放”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问题带知识,由浅入深,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并最终获得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4.3开放式教学

把学生从传统的课本、教室、学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新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课本知识;用生动的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的不足;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来充实学校生活。从而使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促进,使超常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2.5超常教育模式的保障措施

2.5.1重视师资配备与培训

学校现有教职工321人,博士后1人,博士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特级教师9人,国家级骨干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2人,省级骨干教师34人,市级骨干教师90人。

学校组建了教师培训办公室,制定了教职工培训发展计划,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学科专题培训已形成制度。学校经常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与精心指导,在全省中学教师发展的具体实施行动中实属首创。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对全体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高层次培训。“请进来”讲学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院士已达200余位,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美国化学家麦克德尔米德等。同时邀请了美国湖滨学校校长、新加坡莱佛士书院院长等国际友人来学校作专题讲座和教学,为学校打造中华名校建立了良好的自信与充实的铺垫。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走出去”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如专门组织班主任赴辽宁盘锦学习教育家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经验,到东北育才考察超常学生的常规管理等等。

此外,尝试实践了三制式”,进一步为超常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支持。其一,“大学导师制”。学校每个学生都将受惠于“双导师制”,学校和吉林大学联合,充分发挥大学和中学教师资源,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大学教授担任“成长导师”和“学术导师”,中学老师担任“学业导师”,这种师生关系将为以后的学术发展与文化生活带来更多机会,对学生发展有重大益处。其二,“博士助教制”。到学校工作的博士,前几年不能上课,要做一定时间的助教,跟随有经验的教师听课,协助相关学科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待课堂教学经验成熟后,再聘为主讲教师。其三,“名人驻校制”。聘请各领域的名人名家到校讲座,每位名人名家每个学期至少驻校两天。他们要深入课堂,要具体接触每个爱好科学和文学的学生,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或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与自由创作。

2.5.2注重科研课题引领

学校坚持科研课题要来源于教学中的问题,科研成果又要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教育科研,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为学校教育决策服务、为学校教育改革实践服务。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多项,此外,设立校级课题,做到了科科有课题,任课教师人人做课题,形成浓厚的群众科研氛围。

2.5.3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相互组合

弹性调整进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与效率来订定学生升读什么程度的班级,以怎样的方法和速度来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得到满足。一般来说,这种模式以“加速制”进行。例如是提早入学、跳级、压缩课程等等。针对吉大附中超常初中生的实际,学校为每个超常学生建立单独的档案,采取专人负责(助教责任到人)、定期会诊、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方式,采取以跟普通班常规上课为辅,以为超常学生单独开设的小班单独授课方式为主,并充分发挥课外兴趣小组、奥林匹克集训队、大学导师专题辅导,将日常的助教辅导贯穿其中,而这些助教都是刚刚硕士毕业(教学经验不很丰富,但是,学科专业优势突出)、责任心强的年轻教师;对于能够很好地完成所学年级课程的超常学生,允许其直接跳级到高一年级的班级就读;同时,将超常学生编入普通班级,也是为了促进其感受集体的力量,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

2.5.4建立学校中的少年科学院

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了少年科学院,有专职教师管理并邀请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为学生们做专题报告,让这些学生与科学家和专家、学者们面对面地对话,从事业上学习如何做事、做人,从专业上学习如何树立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5.5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与家长合作

学校文化重建是学校走向优质化的关键。学校实践“文化兴校”理念,精心创造精致和谐的育人环境,一直致力于营造“动静相合”的校园文化,打造精品校园。学校文化的核心为“学校共享的做事方式”。学校文化定位为,自主与自强文化、开放与合作文化、学习与探究文化、民主与服务文化。学生文化定位为:学生群体具有高远的目标和信仰,合理的价值观念,自信、自尊的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方式等。这种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养成不断追求进步,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习惯。

学校教育要取得成功,有赖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大力配合。一般地说,超常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并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而且这些学生的家长也非常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这为学校争取家庭教育的积极支持和融洽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后援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家长宣传全面发展的超常教育思想,正确对待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以取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良好效果。

2.2.6为学生创设国际交流平台

吉大附中是美国AMC8、AMC10、AMC12东北地区唯一主考单位,每年成功举办此项大赛。同时,吉大附中每年都派出学生到国外体验生活,也接收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如新加坡留学项目、中美交流项目等,跟国外著名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定期派学生和教师到这些友好学校学习、交流、访问。此外,学校坚持为每一个年级聘请外籍教师,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聆听纯正英语口语。对外交流活动的大力开展,不仅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扩大视野、提高口语水平的机会,而且使学校能够及时学习到国际最新教育教学信息,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和国际接轨。

3超常教育的初步成效

总体来讲,超常学生的身心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以国内外学科拿奖情况为例,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李同学获美国数学竞赛大奖。初二学生参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获得高二银奖。实验班学生参与中考,平均分达到583.5分的好成绩,并产生了本年度的长春市中考冠军、季军的好成绩。

当然,学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还与学校为超常生创设的健康和谐的心理素质教育氛围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共青团、学生会和其它学生社团都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具体丰富的活动舞台,整个学校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生生、师师之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

4小结与反思

吉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在几年的实践中为超常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造就了一批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超常学生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超常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在实验中学校较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尚未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

孟万金教授提出,“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7]”。官群提出了“双超常教育”理念。双超常教育”以“又好又快”为指导方针,以“健全人格+才能出众为努力目标,以“智力与非智力、左脑与右脑、学业与心理、显能与潜能、加速与加深的和谐互动教育”为结构要素,以兼顾天赋儿童和特殊才能儿童为基本原则[8,9]黎明等人在回顾我国超常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建议树立正确的超常儿童成才观,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征的个别化教育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扩大超常教育范围,促进城乡超常教育一体化,大力推进双超常教育新理念[10]这些理论的探讨与创新,将为进一步推进国家超常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依据。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借鉴先进的超常教育理念,在专家引领之下,进一步加强研究,推进超常教育实践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0info1280446539090830.htm,2010-07-29

2朱奕.中国超常教育二十年纪实.中国青年研究,1999,(3):47-48

3顾明远.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10-04-19(2版)

4杨广学,王宇深.英才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9,(9):65-69

5华国栋.普通班的超常教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9-12

6查子秀.国外超常教育课程模式.中国人才,2003(6):61-64

7孟万金,官群.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再论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中国特殊教育,2010(7):49

8官群.“双超常教育”刍议.教育研究2009(2):58-61

9官群.树立和实践又好又快“双超常教育”科学发展观.中国特殊教育,2009,(01):4-6

10黎明,牟映雪.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未来呼唤“双超常教育”中国特殊教育,2009(1):8-10

注释: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少儿超常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FHB 040056)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