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校级少年科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7 来源: 作者:杨丽

“钱学森之问”已成了很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为此,全国各地均制订了早期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通过创建校级少年科学院,对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大胆实践。

一、创新模式

1.模式创新。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课程和拓展课程。学科课程一般在课内进行;综合实践是拓展课程的主要方式,一般需在课外开展。传承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而创新则是综合实践的重点。学校少年科学院(简称少科院)模式创新的关键,就是找到这两类课程的平衡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2.搭建平台。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是联系学科课程与拓展课程的纽带,需要一个能够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并形成模式,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保持平衡。少科院就为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学生每年有一次参加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答辩与展示的机会,有一次通过“学校—南通市—江苏省—全国”四个层次,分层选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机会。这些较高层次的创新成果展示与评比活动,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共建模式

1.院校共建。学校抓住契机,成为全国第一批与中国少年科学院共建校级少科院的基层学校,并依靠这一平台,在短短的六年中,培养出35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2.院士引领。利用从南通中学走出的21位院士的人文资源,在教学楼门厅设立“大院士墙”小院士墙”,架设液晶显示器,展示“大院士”的科技人生和“小院士”的科技作品,以激励学生。此外,还邀请院士来校分享他们为科学梦而奋斗的励志故事、传奇经历和人生态度,用院士的名字命名各研究所,开展学习院士的系列活动。

三、管理模式

1.学生自主管理。少科院的总院、分院、研究所的正副院长、所长都由学生竞聘产生,并形成了一套学生自我管理的系统,保证少科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四级管理。一是课题组抓项目实施。小组是班级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小组建课题组,意在普及。要求学生人人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并以相关课题确定小组名称,确保课题项目的有序开展。二是研究所抓组织管理。研究所设在班级,以方便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各课题小组的项目申报、评比、优秀学员的选送、研究成果的展示与推荐。三是分院抓校本培训。在年级建分院,对有课题项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而且每周有至少一节校本社团活动课供学生选择。四是总院抓拔尖提高。总院建在学校,主要职责是拔尖与提高,即将各研究所选送的学生及其作品进行提高,并推荐参加市、省、全国的竞赛和评比。

四、培养模式

1.三级培养。一是研究所培养小硕士。在征集黄金问题、白金点子和钻石创意的活动中,获得2张以上纪念卡的学生,就有可能被评为小硕士,由研究所颁发小硕士徽章。二是分院培养小博士。获得校级少科院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或在《小院士》杂志上发表科技作品的学生,就有可能获得由分院颁发的小博士徽章。三是总院培养小院士。获得南通市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或江苏省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以上,或在正规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的学生,就有可能获得由总院颁发的小院士徽章和证书,还可逐级推荐参加南通市小院士、江苏省科技创新标兵、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评选。

2.三类活动。一是创新发明。创新发明作品通常在钻石创意的基础上,围绕“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实物加工—申报专利”四个步骤进行。二是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求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将教材上部分弱化的知识升华为探究课题进行研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等过程。三是科技实践。科技实践活动是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探讨活动的重要方式,其显著特点是参与人数众多,彰显的是群体创新成果,通常包括活动背景、目的、过程、成果、评价五个要素。

五、评价模式

1.普及型评价。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参与率在90%以上,每学期开展2次,分黄金问题、白金点子、钻石创意三个层次。先以课题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围绕身边感兴趣的事或学科课程中有疑惑的内容,开展发现小问题的活动,在产生的问题中推荐具有研究可行性的,由研究所从中评选出值得研究的黄金问题,并颁发黄金问题纪念卡。然后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学生围绕黄金问题,征集金点子,优选金点子参加分院评选,分院决出的有研究价值的金点子将成为白金点子,并颁发白金点子纪念卡。再以分院为单位,组织学生围绕白金点子,进行创意设计,形成创意方案,优选创意方案参加总院评选,总院评出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创意方案将成为钻石创意,并颁发钻石创意纪念卡。最后将其返回课题组作为研究课题,展开循环式评价。

2.提高型评比。提高型评比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成果通常以论文和实物的形式呈现,学生参与率在20%左右。评比采取论文答辩、现场展示、竞赛评比等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按“分院—总院—南通市—江苏省—全国—国际”的顺序,逐级向上推荐评比,体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以分院或总院为单位的小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活动。邀请有关院士、专家、教授和科技教师担任嘉宾评委,对答辩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互动问答和现场点评,并颁发证书,以示鼓励。工程类的研究成果通常以实物呈现,采用“科技超市”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小发明作品,接受有关领导、评委对展示作品的评价,并颁发证书,以示嘉奖。

3.媒体型激励。通过在校刊《小院士》上刊登、《江海晚报》等媒体报道、《青少年科技博览》等杂志发表、中央电视台等新闻频道上播放小院士墙”上添彩等七种方式,激励学生。

学校将少科院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模式进行运作已近六年,培养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早期人才。在拓展课程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学科课程也捷报频传,形成了外延提升与内涵发展相协调,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高相统一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