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初探

发布时间:2021-07-18 来源: 作者:唐盛昌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基于国际视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加强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现在我国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极为匮乏,考虑到我国科技研究的非主流地位和国际交流方面的语言问题,我国学者登上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平台所需的时间周期,可能比英、美国家更长一些。这就意味着我国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本文基于对创新人才内涵的新认识,从当前我国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状出发,阐述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主要是指高中阶段)应关注的几个视角,并提出今后在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的一些建议。

一、对创新人才内涵的新解读

当前对创新人才的研究较多地架构在心理学基础上,关注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两个维度,缺乏对创新人才所必需的专业发展维度的思考。对于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应关注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专业发展三个维度。创新人才的专业发展维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专业高度、专业智慧与专业执行力。创新人才要获得创新突破,仅仅靠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认识在自身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已经达到的高度是什么。创新人才要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创新设想,这离不开专业智慧(如一定的专业洞察力等)。创新人才的创新设想要变成创新行动,形成创新成果,必须具有激励或调动其他力量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的专业执行力(如领导力、组织与合作能力等)。这里所说的创新人才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人才,还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方面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专业发展领域也因人而异,可以是科学探究方面的,也可以是管理、工程技术方面的,涉及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既要培养数以千百万计的各行各业一般创新人才,更要培养与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同步或在相应领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优秀创新人才与一般创新人才相比较,在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及专业发展的三个方面等都有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在创新思维上要关注批判性思维的突破。在创新人格上要有战胜更大困难的勇气、坚韧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承受品质。在专业高度上,前者要求认识世界先进水平、前沿或能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后者主要倾向于对国内或地区、行业先进水平的关注;在专业智慧上,前者的专业突破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专业洞察力,后者的专业突破倾向于某一点或局部;在专业执行力上,前者应具有一定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以及凝聚团队的力量,将思想转化为创新成果并加以运用,后者主要倾向于组织与合作能力的提升,两者在专业执行力的深度、难度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在最终的创新成果表现上,无论是原发性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创新,前者重在对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或预示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领域突破,后者更多地是日常操作、运用层面上的突破。

如前所述,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极为匮乏,加强对创新人才特别是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尤为重要。对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从现有研究只关注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两个维度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关注三个维度的基础养成: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专业发展基础。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更要如此,且在专业发展基础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对优秀创新人才应具有的专业高度、专业智慧与专业执行力缺乏关注,就很难培养出我国所缺乏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应从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开始,思考这三方面基础的养成与融合机制的创设。

1.创新思维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认为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思维加想像;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发散性思维和辐射思维的统一。[1](P390)基于此,基础教育为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基应关注有潜能的学生这五个方面思维特点的养成,概括起来就是要关注他们思维的首创性、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突发性(灵感)、整合性(保持几种对立思维之间必要的张力)。

2.创新人格基础

对于创新人格的研究,国际上较著名的专家有两位:吉尔福特与斯腾伯格。前者提出了八条人格特征: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精益求精;有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直觉;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出众。后者提出了人格特质的七个因素:对含糊的宽容;愿意克服障碍;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有适度的冒险精神;期望被别人认可;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1](P391392)综合这两种观点共性的看法,基础教育为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奠基应关注有潜能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坚韧的毅力、强烈的探究动机、勇于批判、理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我们认可的“创新”,应对社会有一定贡献,而不是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学校在创新人格的培养中还应培养这些学生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意识与民族精神。

3.专业发展基础

无可否认,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都是在专业领域的探究突破中取得了为社会认可的创新成果,也就是说优秀创新人才需要认识与世界先进水平、前沿同步的专业高度,具有良好的专业智慧与专业执行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要关注对资质相对优异学生的专业发展基础的培养,主要包括奠定广而实的知识基础、形成强烈的专业兴趣与追求、引导认识一定的专业高度、有良好的专业敏感程度与专业实施基础(如将思想、成果转化为行动的领导、组织、合作能力基础围绕某个课题组织力量进行探究等)。

二、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初步思考

这些年来,我国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较关注“普适性”研究,较多地强调创新技巧与方法的训练,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特适性”研究很少涉及,对资质相对优异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与引导等专业基础素养缺乏关注。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美国的基础教育向来重视对资优儿童的培养,如美国的“蓝盾学校”相当有名。从普遍层面上看,我国中小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比美国中小学生要扎实,但我们的拔尖学生与他们的拔尖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创新思维还是在专业高度的认识、专业执行力基础上均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韩国在推行新一轮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关注大中小学相互衔接,实施英才教育振兴计划,早期发现和培养英才,已设立16个科学高中和19个外语高中开办科学探求班。2003年韩国对全国中小学“科学探求班给予2.5亿韩元的资助。韩国预计到2008年向学生总数的1%提供英才教育。[2]据国际联合教育科学文化机构、世界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协力开发机构2003年7月2日共同发布的题为“开启明日世界的学业能力”的报告书称43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学生的科学能力得分552分,位居第一,并在阅读、数学、科学等领域都属于领先国家的行列。[3](P57)加拿大也设立科学高中来加强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资质相对优异的学生提供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英国在新世纪推行的“特色学校创建计划”中,也十分重视对优秀创新入才的早期培养,重视资优学生的创新设计与技术教育。

通常,不同国家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面”与点”的处理上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做法。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外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忽视“面”的同时比较关注“点”(如联系国家对有关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建立科学高中来推进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而我国比较多地关注“面”(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法的训练)缺乏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整体性思考(如较少关注对有潜能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引领与专业执行力基础的培养,尽管有一些学校建立理科实验班,但更多地是为各类竞赛服务)。

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与一般意义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是有明显区别的。这需要我们理清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特殊性所在,认识具有发展成优秀创新人才潜力的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专业发展基础上与一般学生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关注有这方面潜质的学生专业发展基础的养成

对于具有发展成为优秀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应引导他们认识些与世界先进水平、前沿同步或有利于专业核心竞争力养成的专业高度,发展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早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与追求,提升他们的专业敏感程度与专业实施能力。在专业高度上,引导有潜质的学生认识这方面的一些常识,有利于他们树立攀登科学高峰与寻求专业突破的理想,深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在专业智慧上,注重培养有潜质学生一定的专业兴趣与追求、良好的专业敏感性及考虑问题的深刻性,“见人所未见”,将来就可能养成他们良好的专业洞察力。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我们提出要关注他们专业执行力基础养成的问题,是因为这些学生今后将成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领导者或领衔者,他们要将一些专业创新思想、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或生产力,只有通过建立组织与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这就需要优秀创新人才具备一定的领导组织、合作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执行力基础。

2.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关注有这方面潜质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突破,尤其是创新点子的发展与完善

我们曾对资质相对优异的学生进行过调查,[4](P1-4)发现这部分学生喜欢以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65%);学生思维兼具感性与理性的特点,喜欢从自我的角度思考各类现象(87.2%)。但也有一些我们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有58.3%的学生认为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多地关注结果而较少地关注过程,以致于在结果未达成时,会有受挫感;61.9%的学生认为“当想到一个新点子时,就特别想表达出来,如果不让我表达,我就不愉快40.1%的学生不赞成自己“在做事情时深思熟虑追求精益求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对待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与“创新点子”的问题,在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导向,对创新点子(创新火花)给予鼓励、发展与完善;提高他们对问题思考的严密性,防止因考虑不当而造成的思想失误;并且引导他们注意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3.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关注有这方面潜质的学生创新人格的提升,尤其是坚韧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承受品质

我们在对资质相对优异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53.2%的学生认为“当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未实现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41.3%的学生认为“由于社会与家长对我的期望高,我经常为自己有可能达不到期望而郁闷,有时想宣泄”。在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上,如果这些问题不被重视,将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消极因素而影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关注资优生心理品质中的承受力问题,正确把握他们的自我期望、学校期望、社会期望与家庭期望达成度之间的关系,提高这些学生的抗挫折与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实践。这对于他们今后走进社会,理性地解决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关注有这方面潜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环境进一步显现,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间的相互激荡愈演愈烈,西方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复杂与尖锐。各种迹象表明,他们把争夺接班人的关注焦点,放在了学生中的精英人群身上。他们正加大力度,从经济、物质、学位、研究条件等各个方面,在思想上、文化上、道德上影响资质相对优异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我们在关注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时,忽视了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忽视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民族文化的认同,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今后很可能不为“我”所用,反而成为发达国家的“高级打工仔”。因此在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中,一定要关注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

以上我们所说的“有发展成为优秀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主要是指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客观存在的资优生群体。国外许多教育学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资优生的特质、测试指标、鉴别选拔等作过论述。[5]我们对“资优生”的理解是智商相对较高、学习成绩良好、思维活跃、具有潜在特质的在校学生群体。

三、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几点建议

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在教育观念上需要解决“要不要”的问题,在实践操作上要创建新的运行机制。从国际教育趋势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要探索与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相匹配的运行系统。国际上对中学阶段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举措,有三方面需引起我们充分关注:其一是强调课程的高选择性与现代性;其二是强调基于信息平台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其三是强调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不同培养模式。基于国际上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些认识与做法,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学校教育的实际,现提出以下几点有关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

1.正确处理好基础教育均衡化与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之间的关系

关注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与当前我国推行的基础教育均衡政策并不矛盾。基础教育均衡化,并不等于“教育平均化”既需要“填谷”,消除薄弱学校,使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也需要“建峰”,立足于未来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突破,关注有这方面潜能学生的早期培养。国家的发展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教育均衡化应该是着眼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均衡化。基础教育均衡化,并不排除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在推行基础教育均衡化政策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实情(如经济实力、教育传统等),保持基础教育一定的“填谷建峰”结构性张力,是完全有必要的。

2.创设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合适模式与机制

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这不仅取决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性,也取决于国家所需要的优秀创新人才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如科技类、工程类、经贸类、管理类以及现代创意服务类等。因此,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模式也应是多样的。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给予充分的政策扶植,建立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验校与实验班。这些实验校与实验班,应与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学校、重点班关注升学有本质的区别,突出科学,探求实验主题。除此之外,各类学校要注意认可与激励具有不同规格创新潜质的学生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意设想予以鼓励,保护学生运用多种思维进行专业基础问题解决的兴趣,努力创设各类舞台,促进具有不同规格创新潜质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有的学校可以采用建立创新实验室来推进,有的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推进,有的可以通过让学生组织有创意的实践活动来推进,有的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或集成创新来推进,有的可以整合多种方式来推进。在营造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机制方面,则需要解决与现行运行机制的衔接与超越问题,科技界、企业界与教育界联手培育的问题、大学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问题、学校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等。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单靠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取得大学、科研院所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与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3.建构与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相匹配的课程系统

由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方面的课程已有许多学者论及,在此主要强调与专业发展基础养成匹配的课程建设。首先,应从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出发,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周边的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与“重要领域、优先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相关的课程基础开发与教学实验,分析现有课程的缺失,建立新的创新型科目与模块,让有这方面潜能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与追求,培养他们的专业敏感程度与对专业前沿的认识。如针对学科内容现代化需要,创建数字逻辑电路、纳米材料基础、现代生物学导论、数字化物理等现代科技前沿类科目或模块;针对现行课程工程科目缺失,创建机器人基础、自动控制基础、智能楼宇基础、电动机变频基础、汽车基本原理等工程类科目或模块。其次,从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挖掘出合理的要素,对有潜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推进研究性学习。再次,为使这部分有潜能的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为今后参与国际竞争奠基,可以在一些课程内容上开设双语模块与开展双语教学。此外,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执行力基础,开设有关领导、组织与合作方面的课程与开展相关实践体验活动也是完全必需的。

4.对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推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

推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与学,不仅是国际主流教育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具有竞争性的人才能否抢占未来数字化环境的制高点。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与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实验性示范校,应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在软件上下功夫,为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创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发展与创新环境。在硬件配置上,可以采用“按需配置滚动更新”的策略,以适用为前提,不搞一步到位,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在环境优化方面,采取“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策略,以前瞻性的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数字化大环境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学校的小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期实现数字化环境的优化。我们应当深刻地意识到,如果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技术环境与教学平台不能保持跟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还未离开中学、大学校园就已经落伍了,这不容我们不在这方面进行探究与突破。

5.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系统研究

我国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远远不够,不足以支撑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时期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引领。在有关基础教育阶段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理论研究中,一定要突破仅从心理学视野关注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培养的瓶颈,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理论(包括系统科学等)研究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有潜能学生的专业知识、兴趣与追求,让他们认识一定的专业高度,发展他们良好的专业执行力基础;要找到有效的措施来发展有这方面潜质的批判性思维、坚韧的毅力、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树立这些学生坚定地为国家与民族服务的理想信念。对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系统研究,一定要与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研究结合起来。

此外,在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还要加强相关政策方面的制定,如招生、升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选拔与升学,不应以学科竞赛作为惟一的判定标准,而应建立科学的衡量指标。总而言之,我国在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与学校均给予必要的认可与有力的支撑,才能为创建“创新型国家”这一大厦建立更为牢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5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年度分析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刘昌明.韩国怎样开发科技创新人才[J].国际人才交流,2005,(2).

[4]薛建平,.资优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4).

[5]唐盛昌.资优生的必修课——CPS(创造·实践·服务)课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