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视域下中美英才高中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0 来源: 作者:李振玉 张 珂

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今它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社会经济形态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的转变,意味着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创新,显得举足轻重。知识创新源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没有创新人才就谈不上知识创新,没有创新型教育,知识经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  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实行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得以实现需要以创新课程为载体。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力研究员曾撰  文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点是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而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性环节”。2]在当今世界,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英才教育并非高等教育的专利,许多发达国家的早期英才( 也被叫做资优生、超常生等)的培养已初具模型,特别在课程设置上有其独特性和可借鉴之处,相比较而言,我国早期英才的培养仍处于零散状态。因此,本文尝试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通过中美两国英才高中课程设置的比较,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创新教育与英才教育、课程设置的关系   

创新教育这一概念根据划分角度的不同,各界说法不一。按照目前我国教育界关于创新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3]创新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外在的目的和内在的目的,外在的目的即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内在的目的即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具体 而言,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 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png

( 一) 创新教育与英才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与其仅仅作为教育改革的口号,不如作为教育理念渗入到教育的 根部。如今我们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急剧膨胀,世界变化着,未来更加不确定。也就是说教育的使命不再是为未来培养预定的人才,而是替这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学生。这便意味着创新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儿童,让其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如上图所示,从人才培养途径的角度来看, 英才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针对全体儿童的普通教育也必须进行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改革。从社会效率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我们不可能让有资质的英才学生为了迁就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而浪费自身的能力。诚如日本教育家麻生诚所言:“英才无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绝对必要的。若缺少这部分人才就必然导致社会的某种衰落的表现”。4]林德曼(rindermann)、赛勒(sailer)和托马逊( thompson)均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中最优秀的少数,大约是5%左右。5]因此,从效率上和长远目标上看,英才教育更应该是创新教育实施的试验田。  

(二)创新教育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不仅把各科教学内容的进度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人的蓝图。”[6]从结构上说,课程设置是创新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的实现途径,也是国家和学校对教学工作具体要求的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课程的设置上。课程设置越科学合理,越符合不同群体的知识需求,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热情,教育的成效也就越大。  

二、中美英才高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英才教育的课程设置指的是学校为那些与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同龄人相比,表现出高成就或者取得更高成就的潜能的学生开设的总体课程科目及活动。本研究旨在揭示中美英才高中课程设置中的创新素养,因此选取了美国的三所专门培养英才的著名中学(史蒂文森高中、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和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在我国选取三所著名中学(人大附中、深圳科高和无锡天一中学)。通过比较中美英才高中的课程目标与理念、课程设置类型、课程内容,分析创新教育在两国英才高中课程设置中所呈现的异同点。  

(一)中美英才高中课程设置情况 


  2.png

3.png

(二)中美英才高中课程设置的异同 

 4.png

(三)美国英才高中课程设置的经验  

1.时代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美国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端,与时俱进是其基本特性。美国英才中学的课程目标与理念明确表明培养科技英才,综合课程是最适合高中英才生的课程模式,打破传统固化知识实效低下的问题,有效将时代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2001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教育与人类资源理事会副理事长朱迪斯·拉玛雷( judith ramaley) 在课程开发中首次使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一词,目的是倡导由问题解决驱动的跨学科理科教育,促使未来人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水平、复杂性和合作性不断增强的大趋势。14]这种理科的跨学科整合模式在上述三所学校都有充分的体现。与我国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注重科—工、科—技结合。因此美国拥有许多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stem 尖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而中国的学生将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工作与 “蓝领”职业联系起来,在选择大学专业与未来的工作领域时会对 stem领域选 择规避。15]sts也是源自美国流行的一种典型的综合课程,既讲述科学事实、概 念和原理,又涉及其相互的社会应用,以及现代科技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国的一些高中也曾尝试课程的整合,如无锡天一中学的“sts( 科学、技术、社会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综合创新课程基地”项目,整合数、理、化、生、地等科学课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技术课程、人生规划与生活德育等社会课程,16]但仍缺乏三种课程联系起来的有效机制。同时,技术课程被我们窄化为 仅仅是计算机课程,而课程中对医疗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等内容基本没有涉及。17]  

2.批判性与挑战性双管齐下  

美国本身是一个依靠创新而发展壮大的国度,锐意创新,不畏挑战的精神深入美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创新是“learning how to learning”,是态度也是思维方式。美国英才高中的课程理念均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将阅读、演讲辩论、写作纳入必修课中,而我国一般是将其设置在选修课或者是先修课中。美国的英才中学重视阅读演讲写作,是因为阅读和演讲写作就像大脑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思维得以训练。挑战性则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广度上,由于数学、科学、技术这一主题本身所富有的关联性及多元性,大部分学校仅主题课程平均就可达 74 门之多。如果加上人文学科和ap 课程及科研实习,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接触到上百门课程。18]从深度上看,ap课程是美国为推进优势教育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从1955年至今已经涵盖 34 门课程。19]ap 课程就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广泛的课程拓展思维,深入的专业研究加强了思维的深度。在这种课程环境下,学生能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上探究,更易在学科领域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我国中学英才教育的 ap 课程刚刚兴起,尚未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各大学之间也还没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没有形成学分互认的机制,因此我国亟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多样性与一致性两者兼备  

多样性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内容上。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来说, 其目的是培养创新性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必修课涵盖了科学、数学、体育、艺术等科目,这些必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加强思维训练; 为与大学学科体系对接而设的选修课也非常丰富,根据层次的不同设定难度不一样的课程,有艺术性课程又有技术性课程,有实用性课程又有学术性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思想可以满足学生升学准备、兴趣和个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需要。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结合来说,可以弥补各自的缺点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分科课程是为夯实学生的学术基础,为学生日后形成完备的科学素养奠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作准备。这类课程涉及范围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个性学习。同时,即使是为了培养科学精神的理科学校,也没有忽视人文学科,而是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使学生成为有社会担当的创新人才。就一致性而言,由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不同,课程体系设置与目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因而存在差别。两国课程理念虽都崇尚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但美国的英才高中把需要达到全面发展目标所需的特质都交代清楚,如智力、技术、情感、直觉、批判能力等,因为特性的具体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具有指导意义,因而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体现得较好。而我国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由于过于笼统,因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体现不够,从而钳制了目标的可实现程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英才高中课程设置仍未跳出“高考指挥棒”的束缚。  

4.学术性与职业性相互融通  

从美国英才高中课程理念可以看出,美国关注英才的学术造诣和职业的社 会回馈性。第一,以提供课题或项目的课程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课题或项目式课程由导师指导,学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呈 现。创新必备的一个条件就是自我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意味着课程设 置需要由“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的转换,对学生的需要从“学历”到“学力” 的转换。第二,课程内容回归社会生活。新技术的革新终究是为了服务社会,科学并不凌驾于生活之上,像布朗克斯科学高中的文秘、家政、环境、通讯、驾驶、制造、建筑、财会、时装、食品、维修等选修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强调实践技能。而我国英才高中在课程理念上虽然强调自我潜能的开发,但在课程操作层 面上并未涉及对学生多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验式教育。  

三、基于美国经验的我国英才高中课程设置建议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虽然沉重,但我们必须勇于直面和破解。数学大师陈省身曾说,大师是冒出来的,“冒”就意味我们并不缺乏英才种子,而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没有系统建设有利于种子萌芽的肥沃“土壤”和小苗茁壮成长的良好“气候”。 借鉴美国英才高中课程设置的经验,对我国英才高中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课程目标定位中渗透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培育  

创新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和勇于创造的人格特质。我们所认为的英才生、资优生,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力、数学思维能力、高度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0]但要使他们成 为创新人才还必须加强“求变”意识、创新精神等品质的培养,以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由于“个性是完整的,创造性、想象力等品质是个性健全发展表现”,21]因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关注人的个性的健全发展,特别是作为个性题中之意的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明确提出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成就只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所以对创造性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因而应关注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培育,并将其视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二)强化课程结构的前沿性、均衡性与融合性  

1.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关注课程前沿及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作如下思考。首先,基础类课程的设计在考量基础性的同时要关注内容的前沿性。高中的英才教育课 程首先要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因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滞后性会导致 课程内容的僵化与落伍。其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刻不容缓。因为理科资 优生容易陷入一个怪圈: 理科知识强,文字表达差; 兴趣爱好广泛,艺术鉴赏力弱; 考试技巧强,为人处世能力弱等现象。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弥补学生在上述方面的缺陷。第三,增加社会实践( 体验) 类课程,以增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当今科技日盛的时代,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因为科技道德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导向、动力、调节的功能,22]从早期英才教育开始,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和使用“科技”这把双刃剑意义深远。  

2.加强拓展类课程的均衡、渗透与融合  

除了对基础课程的深化和拓展,还需着重对拓展类课程进行创造性开发和重组。首先,必须完善拓展类课程的结构。拓展类课程是学生知识拓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内容选择需多元化。既可以是知识领域,也可以是实用领域; 既要有对科学技术的敏感,又要有对艺术的追求。同时,还应均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要素的结构和比例。其次,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方面,要人文与理工之间的渗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应变性,体现培养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面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着重要对科—技、科—工、数—科课程之间的知识形成相互支撑、衔接与连贯的特性。  

3.促进研究类课程直奔科学前沿  

拓宽研究的范围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二是把研究课题带出校园。我国具备一定资质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就是接触课程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亦或是缺少把自己的研究兴趣带出课堂的实践。 科研成果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蕴含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起到表率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了解到科研工作的具体流程,增强科研的国际交流性,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培 养尤为必要。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局限 已被打破,也就意味着学习不再受到教室这一空间的阻隔,科研课程完全可以通 过走出学校,与更多的科研平台( 大学、研究所) 建立合作关系来实现。科研课程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的机会,除了验证,同时应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实验方 案,既鼓励创新,又允许学生的失败。  

(三)设立英才教育课程开发的专门机构与师资标准  

1.成立专门的英才教育课程开发机构  

所谓英才教育课程开发的“国家队”,包括开发英才高中课程的研究人员和 专门的教师。建议成立“高中创新英才培养课程研究与资源中心”,研究人员通过设置和试验来积累并形成系统的课程。《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 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一书所总结的一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给我们以重要 启示,其中有一条就是: “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一个条件便是遇到好老师。”23]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力要靠教师的发现、挖掘和培养。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由教师来进行。  

2.建立英才教育师资筛选评估制度  

根据美国二战以来实施英才教育积累的经验,针对英才学生的教师资格筛 选具有严格的专业性标准。在美国,从事英才教育的教师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如“有 22 个州要求从事英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颁发证书;有20个州对英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并责任到位。”24]同时,美国英才高中课程的各领域负责人大部分都是持有博士学位的专家,从英才学校 执教的教师学历这一侧面上反映出雄厚的师资力量对课程、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严格的英才教育师资筛选评估 制度,方能更好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杨茂庆.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

2]张力.促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j].人民教育,2012(01):7-9.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14.

4]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j].教育研究,2012(11):29.

5]王松光.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英才教育小议(上)[j].中国科技教育,2015(03):6.

6]南京师范大学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6.

7]韦立君.走进“小哈佛”探析美国斯蒂文森高中课程[j].上海教育,2009(09):43.

8]张凡.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25,28-29.

9]段会东,莫丽娟,黄睿.美国布朗克斯高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07): 75,75-76.

10]bronxhighschoolofscience.aboutbronxscience[eb/ol].[2015-11-20].http://www,bxsience. edu/about.jsp.

11]深圳科学高中简介[eb/ol].[2015-11-20].http://www.szkegao.net/zjkg_show.aspx?id=289.

12]杨明全.美国高中课程多样化个案研究———以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为例[j].教育学报,2013 (04):40.

13]沈貌德,许芹.课程:英才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对英才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创新人才教育,2013(06):61,63-64.

14]ramaley,j.facilitatingchange:experienceswiththereformofstemeducation[eb/ol].[2015-11-20].http//www.wmich.edu/science/facilitating-change/products/ramaleypresentation.doc.

15]穆鑫楠.21世纪以来美国高中stem课程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36.

16]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用实践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江苏教育报, 2011(09):1.

17]方丹.中美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27-36.

18]郝丽君,桂勤.美国数学与科学技术高中的课程及特色[j].基础教育,2010(05):54.

19]apcentral[eb/ol].[2015-11-25].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pc/public/courses/teachers.corner/index.html%5beb/ol%5d.

20]陈浮.英才教育的反思与构想[j].教育探索,2013(11):19.

2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43.

22]张连平.对研究生加强科技道德教育的体会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03):16-18.

23]郭永福.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j].创新人才教育,2013(01):40.

24]赵敏.美国天才儿童教育初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