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拉开大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7-25 来源: 作者:肖远骑

总理2009年教师节前去北京35中听课,在和教师座谈时说:“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每每想到这些,就感到很内疚。”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在刘彭芝校长的精心领导下,长期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刘彭芝形象地把自己和教师比做“拉开大幕的人”。她说:“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主角永远是学生。校长、教师都是为孩子们‘拉开大幕的人’,一切都要以能使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为中心。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舞台上闪亮登场,展示他们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些故事片段,来分享人大附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探索:“大幕”怎么“拉”

1997年7月3日,刘彭芝在当选校长的第5天,即向全校教职工宣布了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逐步深入。

1.以改革家的气魄,做超常教育实验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校长有改革家的气魄,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能谨小慎微,不能左顾右盼随大溜,不能畏首畏尾求安全。仁华学校是人大附中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绿色通道。仁华学校的前身是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实验班,之后逐步发展为华罗庚数学学校、华罗庚学校、仁华学校。20多年来,作为超常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亲历者,刘校长领导仁华学校在学制、学习内容、学生选拔、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常教育实验田。

在学制上,仁华学校走过了一条从小学、初中、高中10年制,到11年制,再到12年制的回归之路。学制变化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它体现出我们对教育规律、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每一朵花都有它开放的季节。我们要开发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智力超常的人,而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

在学习内容上,仁华学校从重视数学到注重多科发展,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增设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而又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除思维训练课外,还有其他科目如语言课、创造发明课、计算机课、兴趣课(乒乓球、音乐、绘画、围棋、思辨等)、心理健康课等。

在超常学生的选拔方面,我们在考察内容上,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到注重各种特长和潜能,从偏重智力因素发展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兼顾考虑、双重并举;在选拔方式上,从形式单一的结果判断,发展到培养与选拔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在近20年的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独特的选拔方法。

如今,仁华学校已成为学校新教材和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人大附中目前已在全校普遍开设的科学实践课、创造发明课、现代少年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导向课、形体课等特色课程,以及音乐与创作、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化学与生活、智能机器人、日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英语数学课、英语物理课、英语化学课等150多门选修课,绝大多数都是从这里开始实施的。

仁华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特长突出、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的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剧作家,有的因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首次以中学生的身份被载入世界权威科学杂志《Nature》,有的名字已经刻在了斯坦福、哈佛大学的名人墙上……他们都是仁华学校素质教育的优秀代表。

2.以军事家的战略眼光,用“小投入”换来“大产出”

很多人以为人大附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大投入”换来的“大产出”。而实际上,人大附中取得的许多成绩,都是白手起家,由弱到强,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逐渐形成的。

人大附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孩子和一个舞蹈队”的故事。那是12年前,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小姑娘杨夏男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关注。爱才如命的刘校长,把杨夏男作为人大附中第一位舞蹈特长生招进了学校,同时成立了学校舞蹈队,并让她做队长。张淑贤老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初的情景:“当时,没有学生来报名。刘校长就把我和杨夏男叫到一起说:‘从今天开始,我们以检查课间操的名义,到操场去挑舞蹈队员。’杨夏男跑得快,不停地在队伍里穿梭着;刘校长眼睛快,不停地在队伍里点将;我则紧跟着作记录。就这样,连着选了3天。然后,刘校长亲自面试,组建了我校的第一支舞蹈队。”人大附中舞蹈队就这样上路了,而且这一上路就冲出了北京,走向了全国,走进了世界!杨夏男在16岁时成功地举办了全国中学生首场个人音乐舞蹈专场。中学毕业后,她进入宋氏三姐妹曾经就读的美国布瑞摩尔学院深造,被那里的教授和同学亲切地称为“一个有思想的舞者”。

接着,刘校长又为一个孩子建立了学校健美操队,廉政同学在这个舞台上奋力拼搏,成长为健美操的少年世界冠军。在这样的理念下,人大附中艺术教育全面开花,如今,人大附中艺术团由交响乐团、舞蹈团、合唱团、行进乐团、电子轻音乐团、健美操队、武术队组成,已在国际国内取得了一连串令人不可思议的成绩。学生们在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的教育理念下,兴趣特长获得充分尊重,潜能得到深度开发和超常发挥。

3.以教育家的情怀,对“非常之材”用“非常之策”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学校领导者有改革家的气魄、军事家的眼光,更需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刘彭芝校长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爱”和“尊重”。她说:“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在校虽然短短几年,但我们要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对中华民族的几百年负责。”十多年来,刘彭芝校长带领教师实现了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多项突破,诠释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内涵。

8岁时迷上卡丁车的程丛夫同学,一直希望自己将来做一名F1车手。进入人大附中后,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还要经常参加训练耽误上课,但学校对这个天赋特殊、极富冒险精神的孩子给予了充分尊重,允许他不按时上课,落下的课由老师个别补上,甚至特批他不参加中考,将其保送进人大附中高中部。中学6年间,程丛夫14岁即获得北京卡丁车锦标赛年度总冠军,15岁开始参加欧洲卡丁车赛事,16岁获得国际A级个人最佳车手,17岁获得国际方程式赛车年度总决赛亚洲方程式冠军、法国方程式冠军,18岁获得雷诺方程式挑战赛总成绩亚洲第三。从人大附中毕业后,他远赴英国,成为麦凯伦车队的签约车手,一步一步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没有人大附中,没有校长和老师、同学对我的支持帮助,我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

人大附中曾为热爱并立志从事台球运动的学生开辟专门的台球室,为热爱健美操运动的学生组建健美操队。在与体育相关的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课程外,还有美式非冲撞橄榄球、网球、游泳、剑术、健美操、桥牌、国际象棋、围棋、五子棋、日本将棋、跆拳道、瑜伽、街舞体验、陈氏太极拳等近30门选修课程。2009年9月新学期伊始,学生拿到的本学年校本选修课的《选课手册》中,共列出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文体活动以及11种第二外语和18门学科英语的150多门选修课。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每个人都希望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精彩,而学校就应该是那个搭建舞台、为学生‘拉开大幕的人’。”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有了这样的教育情怀,我们才能为国家担当培养杰出人才的重任!

二、思考:“幕后”的沉淀

反思人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我们感到,以下几点经验值得与同人分享。

1.实施弹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人才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特的自学习惯。我校学生中,有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的子弟,有来自周边社区就近入学的孩子,也有来自友好学校的学生。对这些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调整必修课,丰富选修课,推出特色课,增加校本课,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选择。

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广度上,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感觉走,教师只起辅导和指导作用。对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学生来说,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免修(需通过教师检测),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对个别天赋极为优异的学生,我们特例特办,允许他们去图书馆自学,或去实验室做实验,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有的学生在初中已自学完高中课程。当某些学生因为参加科研实验、专业训练、社会活动等,耽误上课、考试时,学校允许他们不参加考试,并派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弹性教学方式适合实验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其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首届超常儿童实验班的教学中,学校尝试过把“教参”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采用课本、教参、测试题三结合的方法,自己梳理知识、研究习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验班的学生,最先尝试了学校的科学实践课、劳技与创造发明课、研究性学习课、外教学科英语课等带来的研究乐趣。

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有信心永不落伍。”

3.建立开放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多年来,学校注重开发利用周边优质的教育、科研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使超常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成立“少年科学院”。学校以实验班学生为主,成立了少年科学院,把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接触前沿课题,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苦和魅力,提高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目前,参加此项活动的实验班学生已累计达上千人,取得了多项成果。

△举办“科学名家讲座”。每周一次,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的著名科学家或院士给学生作报告,参观实验室。每次报告后,还安排30分钟~6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实验。学校创造机会,让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学生有机会在中学时代走进国家高端科学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举办自己的电影节。每年,人大附中的电影节都会诞生自己的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等。电影节成为学生体验艺术、孕育梦想的摇篮。2006届高三学生杨迪,拍摄了班级英语电影《无间道》和《一般无贼》,这两部电影均在学校第一届校园电影节中获奖。杨迪凭着这两部作品,被世界6所著名大学的影视专业录取,最终他选择了美国纽约大学电视电影专业。

△启动学生“留学计划”。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阔眼界,定期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接受世界先进国家的文化教育。

△开展各种国内外校际交流活动。主要由实验班学生参与接待、翻译、研讨等活动,以使其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提高素养。

人大附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办学经验告诉我们:站在什么历史方位上认识我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至关重要。它需要我们用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来培养人才,来完成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