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东北育才学校即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部,开始进行优才教育探索。20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优才教育的五种模式,构建了大课程观下的“双三元结构”优才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优才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八个方向性转变。
优才教育实验的五种模式包括:(1)超常学生高速学习模式,即对智力超越常态的儿童进行的中学五年制特殊教育。(2)单科强化能力迁移模式,即通过数学或外语单科独进,使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形成特殊优势。(3)开发潜能超越常态模式,即对智力常态儿童进行超越常规的教育。(4)国际课程教育模式,即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5)创新潜能教育模式,即对数理基础扎实、创新思维品质优异的学生,激发其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成为未来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基于优才教育五种模式的独特需求,学校逐渐形成了“双三元结构”优才教育课程体系,即面向人格和社会的德育课程、特质课程、活动课程三元结构,面向学术和创造的特色课程、常态课程、创新课程三元结构。其中,特质课程是鉴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学校领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要求而设,特色课程包括超常教育课程、特长教育课程、国际教育课程。
在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我们制定了具有育才特色的课程标准,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纲要及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纲要及实施方案》和《学生活动课程化纲要及实施方案》。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上,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强调学部和学段的协调、衔接和统一。学校还出版了17本《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精品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实现了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出课程对优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优才教育课程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课程文化的价值理念、课程组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课程实施、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八大转变——
1.从关注“教育对象”的优秀到更关注“教育资源和目标”的优质
优才教育实验之初,其所关注的教育对象仅限智力超常的儿童。随着优才教育实践的深入,我们认识到:优才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先天遗传因素,而应重视后天的培养教育。从目前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来看,我校的“优才教育”不同于“超常教育”和“天才教育”,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是为资质潜能相对优秀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优才,强调教育对象是资质相对优秀的学生,强调教育目标的事实优秀;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是能够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强调学校教育资源的优质,特别是课程的丰富与高质。
2.从关注某些学科的“单纯加速”到关注课程体系的“丰富内涵”
课程不仅是“设计的课程”、“文本的课程”,更是“体验的课程”、“生成的课程”。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科学性、生成性、多样性的课程,运用一切课程要素和教育影响因素,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和最优发展。从学科教学看,一些学科在采取加速教学方法的同时,按照育才标准,进行了合理的学科整合和拓展;从课程体系看,目前,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初露才华”为核心理念,构建起基于学生个体特长优势的、全方位的优才教育课程体系。
3.从“难度追求”到“深度拓展”
优才教育实验初期,学校确定了“三高”教学原则,即高起点、高速度、高难度。近年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对“三高”教学原则做了弹性调整,由单纯追求知识难度逐渐向拓展知识深度转变。基于这样的调整,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课程的生成性和生态化,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成长,追求教学质量的真实增值;鼓励教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成为真实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推动学生创造力、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4.从“整齐划一”到“灵活多元”
我校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灵活多元”。例如:免修某科课程,单科或全部学科加速,单科或全部学科跳级,提前选修上一年级或上一学段的某些课程等。
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因材施教,实施多样化课程和个别化教学,通过分组学习、充实(增益)课程和实行导师制,采用2+3加速学习方式(初中两年、高中三年)。特别优秀的学生,完成高中两年学习后就可以参加高考。
数学特长班增设综合数学课程,以提升学生在数学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及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素养,并适当加强物理、计算机等课程,使学生数理方面的优势潜能得到进一步挖掘。外语特长班通过弹性调整进度,使学生的语言特长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英语班学生主修英语,兼修法语,英语学习采取高速学习和增益课程的方式,初中三年学完初高中六年的课程,高二时达到英语专业四级的优秀水平,新托福考试95%的学生成绩达到100分以上,同时法语学习达到申请法国理科大学资格以上水平。日语班学生主修日语,辅修英语,在高二都能通过国际日本语水平一级考试,同时,新托福考试80%的学生成绩达到100分以上。以高一为起点的国际教育课程,采用增益课程和嵌入式课程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SAT、TOEFL、AP、IB、SDP(剑桥大学国际技能拓展课程)等国际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国际教育选择性需求。
5.从“成绩至上”转向“科学启蒙”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摒弃知识核心、成绩至上的观念,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科学伦理规范等作为学校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努力营造科学启蒙的良好氛围。
学校在每年初三直升高中的校内考试中,面向数学、外语特长班学生实行综合推荐免试直升,面向常态班学生实行校长实名制推荐直升保送等政策,极大地保护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2010年起,学校面向本校初三直升学生,公开选拔42人,在高中成立创新实验班。选拔分测试和面试。测试包括基础测试和创意设计,基础测试侧重考查学生必要的数理基础学力,创意设计侧重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潜能;面试则是通过学生个人的陈述和回答,侧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心理素养和创新思维品质。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创新实验班的课程结构确定为“基础+专业必修+定向选修”,其中基础课程达到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重点突出思维技能课程、创造技法课程、创造活动课程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软件科学、智能机器与机器人、生命科学等定向选修课程。
6.从“立足国本”到向“国际化拓展”
目前,学校国际部已经正式引入了国际课程,主要面向外籍在华人员子女开设,但高中学段的全体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这些课程。除前面提及的SAT、TOEFL、SDP等国际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世界文化遗产与年轻人”、“模拟联合国”、德语等校本课程,并特别为有意向出国留学的学生开设了高尔夫球等国际化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的国际化,除了表现为学校内部国际化课程在内容和类型上的多样性、丰富性,还表现为校本课程的国际化输出和引用。例如:学校自主编写的有关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讲义,已经被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学校采用。
7.从“学校培养”到争取“社会支持”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开放办学有利于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教育力量,对教育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优才教育理念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成四个尖端科学实验室,每周由科学家指导学生做项目,并且有学生参与研究所的项目。高端人才的引领成就了学生的高端发展,许多学生因为参加了尖端科学研究而确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科学实验室成功探索吸纳社会力量、合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提出“实现教师队伍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的队伍建设目标。学校还经常性地邀请家长和专家学者给学生开选修课、做报告,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考察、实践,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社会化。
8.从“校本培养”延展到“国际化培训”
2005年,学校正式启动了名师培养系列工程,致力于创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学习型、研究型团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按照胜任、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四个级格的标准,自主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在新的改革发展规划中,学校又启动了新一轮教师培养方案,以“分级引领、合作共享”为原则,制定按级格、分梯队培养的具体举措,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以教师学术社团和学术型科组建设为载体,实现了集团内部的教师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设置了教师专业发展基金,并通过开设名师讲坛、与大学合办研究生学位班等形式开展培训研修活动;通过组织教师编写东北育才课程标准和实施纲要,使教师提高了实践新课程、实施优才教育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化培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全校超过20%的教师出过国,其中英语教师100%至少出国一次,其余各学科普遍覆盖。在出国的百余人中,一半教师参与的是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境外专项培训或交流。这样的国际化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有效实施优才教育课程的能力。
注释:本文为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8&ZD002)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九八五”项目资助课题“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阶段学生发展指导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jgzxy1100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