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1-07-15 来源: 作者:邱捷 谢霞宇

一、“厚理宽工”从少年班开始

西安交大自1985年起开办少年班,至今已有近千名“天才少年”接受了“超常教育”。学校遵循“因材施教、挖掘潜能、注重创新、超常教育、培养英才”的办学思想,不断摸索和改进,实施“1+(2+3)+2+X”英才教育模式,其中1年高中教育,2年按理科进行基础科学教育,3年宽口径专业教育,2+X年研究生教育。

“1”是学生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第一年,学生分别在西安交大附中和苏州中学,系统地学习高中文化知识。

“2”是学生进入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前两年,也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两年。这一阶段将进行高中与大学之间教育教学衔接。在教育上,要完成从思想、心理、管理等方面“走出高中,进入大学”的转型。在教学上,彻底取消了高中蜻蜓点水涉及到的大学知识,而是按照理科的数、理、化基本内容和要求,系统、深入地打造少年班的科学基础,如开设数学分析、四大化学、分科物理等,奠定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今后在各个学科领域发展,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发展游刃有余。这样,不仅避免了重复、夹生现象,还从整体上压缩了学制,提前进入高等教育,与同龄人相比,今后在事业发展上他们更具有年龄优势。这一阶段末期将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行专业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医学实验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其他学生则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

“3”是三年宽口径专业教育,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与普通班相比,他们凭借厚实的理科基础,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自主选课,可以跨专业选课,也可以选修研究生课程。

“2+X”是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教育和研究氛围,要求少年班学生在校本科5年期间,至少要有一个月以上的境外、国外学习经历。使学生更有机会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二、“钱学森实验班”实施通才教育理念

20世纪形成的教育观念,是培养理工结合的知识型人才。21世纪弘扬开拓创新,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是开拓科学创新思维所不可缺少的。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思考践行新的“通才”教育观,以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构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的课程体系,打通工科各专业的界限,“集大成,得智慧”,为工程领域培养行业领军人才。2007年招收了第一届以我国著名科学家、交大杰出校友钱学森命名的“钱学森实验班”,至今已经3届,每年从保送生、自主招生学生、高考成绩优异生及少年班学生中选拔60余人进入钱学森实验班。

钱学森实验班按照2+4+X”模式培养,其中,2~2.5年实施理、机、动、电打通的大工科通识教育。1.5~2年专业教育和2年硕士科研能力训练,X年博士创新能力培养。其中,2年通识教育期间不分专业,独立设班,主要学习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奠定学生良好的理科基础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年专业教育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按学科大类培养,重点突出“实践、探索、研究”的教学方式,形成自我学习和综合利用知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2+X年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

在钱学森试验班,学生接触到“艺术思维与方法”、“伦理与人生”、“艺术欣赏与创作”等这些只有艺术系学生才学习的课程,还在音乐、乐器、陶艺和建筑方面进行实践与创作。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到“这不仅提高我的艺术修养,也大大激发我学习工科专业的灵感”。

由于机、动、电大工科专业基础课程都涉猎到了,用学生的话说“学得很杂”。但是“这样接触大工科基础学科平台,了解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我们今后的科研创新大有裨益”。与此同时,钱学森实验班特设“钱学森实验班系列学术讲座”,特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述本学科以外的知识,如军事、心理、地球环境、建筑、行为科学以及前沿科技动态等方面,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将他们的思维趋向引向科技最前沿。

工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一、二年级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次4周的社会实践。放假前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也是挫折训练),下基层,从乡镇企业到国企、合资企业,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劳动和撰写企业调查报告,学生能够较早且更多地了解企业和企业文化,了解生产和社会需求,增强实战性、责任感和社会实践经验,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和明确学习目的。在实习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不同方面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就像企业整体装备里的一颗螺丝钉,虽然在空调分公司的制造一线重复做着一些简单工作,但获益匪浅,两周内就参与了2000多块各种型号的柜机、挂机、中央空调的主板的生产”、“在书本上看到中国的电气学科发展到了瓶颈时期,实习过程中,师傅数次提到了我国还未解决的很多工艺技术难题,……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展中国自己的技术”、“我们既没有实际经验,又没有理论知识,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需求差距太大了”、“经过几个星期的实习,无论是工作还是做人,我们都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多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实习既是一次经历,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成长机会。

三、打造高层次医学人才

当前,国际社会对医学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医学人才教育模式复杂多样,但对医学教育的定位基本统一为“准医生”。2007年,西安交大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侯宗濂医学实验班”,目前已举办三届,有近百名学生。侯宗濂医学实验班遵循“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依托西安交大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培养科学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

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实施2+6”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前两年,一反常规医学教育,学生按照理科要求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看似与医学无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其目的是夯实基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今后在医学与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有所创新,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和解决医学中遇到的难题。以后6年在完成了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通科实习与临床科研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过程,才能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坚持加强基础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原则,将医学知识与相关基础学科知识系统化。采用全新的器官系统为核心的生物医学整合课程和临床医学整合课程,采用“基础和临床双巡回整合课程”模式及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本知识、沟通技巧、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与预防、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融合在整个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大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用心专注“精深”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未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2010年开始招收物理和数学的学生。立足于西安交大深厚的工科基础,培养具有西安交大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更加专注学生本门基础学科的“精”和“深”,要求学生能够静心钻研,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们打造一个人文包容、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精勤求学的成长环境。

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的重大进展、科学前沿给基础拔尖人才班作报告,让学生们明白基础学科的实际应用和巨大的创造力,同时营造班级学术氛围,活跃学生思想,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的兴趣,是有意地将学生向基础学科的“精深”方向引导。

实施多段联合培养,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积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除联合培养外,鼓励学生或公派学生到国外学校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要求学生有出国经历,少则1个月(暑期学校、夏令营等),多则几年,通过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留学等方式,分期、分批、多次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先进条件开始研究工作。资助他们参加国际会议,让大学生站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看世界。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尽快融入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科学家群体。

五、“创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2007年,西安交大启动“工程坊”建设,已经完成一期、二期建设,正在进行三期建设。“工程坊”承担着西安交大学生的教学实习、项目实践与自由实践的三大任务。它不仅仅是工程实践的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新场所,“小发明,小创造”,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在实践中体会动手的愉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这就是建设工程坊的基本宗旨。

对钱学森实验班、少年班,学校将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实习改变为要求学生在工程坊获得4个以上工种的合格上岗证,如车工、钳工、木工、电工、铣工等,然后完成某一项“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功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正如不可能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不同种类的产品一样,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西安交大多管齐下地探索不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无论是少年班、“钱学森班”、“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班”、还是工程坊,西安交大探索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的是培养国家杰出人才的新模式,探索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成才,更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以“精英教育”为本科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推波助澜,放眼于耕耘无际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中国教育报:西安交大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何止一条[N]2010年4月19日.

[3]邱捷,杨鹏.“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设计培养方案培育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