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超常教育”刍议

发布时间:2021-07-22 来源: 作者:官群

一、时代呼唤超常教育的超越与创新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水平或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我国古代称为神童,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称为天才儿童、英才儿童或资优儿童。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展开了超常教育计划和超常教育立法。1975年,第一届世界范围内的天才儿童大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会上成立了世界天才儿童协会。从此,超常教育成为世界潮流。[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超常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78年,21名11~15岁的智力超常儿童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习;1985年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大学开始增设少年班,20所中学和2所小学开始创办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从此形成了我国的智力超常儿童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连续体系。截至2007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共招收1176人,毕业991人,85%的学生考上国内外研究生,1/3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近百人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正教授。不少人已在金融、通信等领域成为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我国超常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30年间,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试验田,超常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

毋庸讳言,30年中国超常教育也遇到了发展中的问题。有人对中国科技大学等举办的少年班和其他中小学举办的少年班预备班作了认真总结,主要问题如下。(1)应试之嫌。以高考界定“天才”资质,不仅加剧了少年班的激烈竞争,还难免有通过靠“填鸭式”灌输而考出高分的孩子被录取进入少年班,但是这些学生很快会跟不上教学进度,使他们很痛苦。(2)心理问题。由重点中学承担的超常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应试教育”干扰,在家长和教师的特别“关爱”之下,一些超常学生社会生活能力低下,心理健康水平不够理想,人际交往状况糟糕,缺乏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等。(3)专业教师匮乏。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院校或机构培养从事超常教育的专业教师。开展超常教育的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少超常教育专业经验,因而无法提供专业化的特殊教育。(4)生源良莠不齐。在中小学创办少年班预备班的目的是为生源提供保障,但同时也刺激了家长和学校拔苗助长。(5)缺乏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超常教育的目标、性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未形成完整完善的体系,少年班没有专门的一套针对超常少年的教学计划,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所使用的一些测试量表,其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6)缺乏系统合理的实践模式。[3]超常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科学完整的理论指导,仅靠全国部分中学、高校单干,难以形成系统和完整的实践模式。因此,超常教育难以发展壮大。

超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超常人才的聪明才智,使每个超常儿童得到最佳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实现超常人才又好又快的发展。超常教育既不是超前教育,也不是超越常规的教育,更不是把常态儿童培养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特殊教育。我国超常教育实践中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重快轻好”,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超常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缺乏先进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系统实践模式,偏离了“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大方向,出现了片面性、表面性、功利性的畸形现象,甚至导致有“神童”出家现象发生。“如今,13所高校仅剩中国科技大学坚持为早慧孩子提供特殊教育。”[4]以我国超常儿童教育最为发达的北京市为例,130多万中小学生中应该存在近4万名智力超常儿童,但目前全市中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全部招生数量只限于百位数字,约有99%的智力超常儿童无法获得超常教育服务。其他城市的情况还远非如此。与此同时,由于受人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一些不堪重负的少年班和实验班纷纷消失。可见,未来呼唤促进超常人才又好又快成长,呼唤超常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超越与创新,即实施“智力与非智力、左脑与右脑、学业与心理、显能与潜能、加速与加深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双超常教育”。

二、“双超常教育”的特征

神童的例子自古有之,宋代科举中的应神童试,便是为那些童子赴试的科举,开辟了中国超常教育的先河。尽管古代没有专门的“双超常教育”思想,但是“双超常教育”中的“双”所强调的那种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国古代却早有相关思想,在古代,“双”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思想观念。《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老子》提出“反者通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之间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在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上,儒家的“中庸”、“中和”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准则。宋朝叶适《中庸》说:“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这正是“双超常教育”主张超常人才成长过程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传统文化根基。

“双超常教育”的最本质特征表现在“双”上,把握和遵循超常儿童培养过程中“好与快”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规律,具体表现为智力与非智力、左脑与右脑、学业与心理、显能与潜能、加速与加深的对立统一。

1.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互动教育

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总合;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则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

传统上,将智商超过140的儿童归属为超常儿童群体,对超常儿童的教育也主要侧重于智力开发,而对非智力因素开发相对薄弱。以致于有些超常儿童迷信自己的高智商,总是把自己摆放在与众不同的位置,社会适应力低,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言语刻薄,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冷遇,缺乏自知之明。其结果不但泯然众人,甚至不如众人。

“双超常教育”坚持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互动。认为智力因素构成智力活动的能力系统,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智力活动的顺利完成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双超常教育主张对超常智力者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尤其是情绪智力的培养。《哈佛情商设计》一书指出,智商决定了人生的20%,而情商决定了人生的80%。[5]因此,在重视“智商”(IQ)的同时,强化“情商”(EQ),从而为超常人才的成长和成功打下坚实根基。

2.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互动教育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左脑是依靠语言为主的分析、判断和抽象概括的中枢,主要分管逻辑思维、意识、机械记忆以及与语言、逻辑、数学、顺序和拼音文字等有关学术性的活动,俗称“学术性”左脑。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是直觉思维的中枢,主要分管整体感知、创造力、潜意识、音乐韵律、情感以及空间、图画、想象、图案和汉字等涉及创造性的活动,俗称“创造性”右脑。

两脑相比,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传统超常教育由于偏重于智力开发,因而偏重左脑而相对忽视右脑。所以并没有抓住“超常教育”的支点,却有加速“应试教育”之嫌。

“双超常教育”主张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互动。在左脑和右脑之间有一个每秒传输数百万信息的“交换中心”——小胼胝体。它有3亿个活跃着的神经细胞,将左右脑两部分连接起来。左右脑两部分通过该“交换中心”的电子、化学中继系统连接,能瞬时将信息传递开去。科学家们预言,如果左脑加右脑协同活动,其效果不是1+1=2,而是会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即世界上流行的公式:1+1≥5。如:美国涅狄格州Bryam市的米德小学,孩子们用一半时间学习各艺术课程,另一半时间上常规课。结果,他们在数学、语文和其他科目的成绩都有提高。欧美的其他学校效仿这一做法,也取得了同样的结果。这说明为开发右脑功能所花费的额外时间也有助于左脑功能的发展。

3.学业与心理的和谐互动教育

由于受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超常教育不论选拔还是培养都偏重于学业,集中表现为加速式教育。由于学业上的速成,使得超常学生生活在年长于自己的群体中,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有一句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超常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即“大学生的智力、中学生的性格、小学生的脾气”。类似现象,在各校少年班都有。有的孩子因无法承受复杂环境的压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惨遭淘汰。[6]

“双超常教育”主张在关注学业的同时,要提高对超常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加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包括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各种挫折、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心理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超常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安排教学进度,确保超常儿童学业和心理的双丰收,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4.显能与潜能的和谐互动教育

锋芒早露是超常儿童的普遍现象。有的超常儿童常常在一岁左右就已经有所表现,诸如:在绘画、音乐、体育、计算和语言方面的特殊才能,有的幼年大量识字,有的擅长外语,有的是小画家、小歌手,有的智力高于同龄发展水平2~3岁甚至4~5岁。超常儿童在智力、个性、创造力等方面与常态儿童相比也都有明显表现。传统的超常教育在培养和评价上都明显偏重于显能,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对潜能的重视和开发相对不足。

“双超常教育”主张显能与潜能的和谐互动。显能与潜能是一个连续体,二者能量是互换的。超常儿童真正缺少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传授的显性知识及其“显能”的表露,而是课余时间积累的隐性知识及其潜能的开发。缩短课时后,由于进度快,即使是强项课程也需要学生占用业余时间来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消化,更不用说那些原本不超常的学科则更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接受超常教育的学生自然牺牲了获取隐性知识和开发潜能的机会,这是他们后劲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现和开发潜能应当成为超常教育急需弥补的一个重要方面。

5.加速式与加深式的和谐互动教育

加速式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中的特殊班级为智力超常儿童提供教育,使其在短于普通学制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任务,比普通儿童提前4年左右升入大学。加深式教育也叫“充实式”或“丰富式”教育,是指把智力超常儿童放在普通班级中学习,与此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些特别的服务和指导。[7]传统的超常教育主要依靠加速式教育,而加速式教育由于压缩了儿童情感和社会性正常发展的时期,加之学业压力较大,包括同伴在内的各方面成长环境也比较特殊,很容易导致智力超常儿童在学业和智能上孤立发展,而其他方面的成长受到抑制。

“双超常教育”主张加速式与加深式的和谐互动。有研究表明,接受“加深式教育”的超常学生表现出更积极的自我概念、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低程度的测验焦虑,证明“加深式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智力超常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1999年,Moshe Zeidner和Esther Jane Schleyer对分别处于“加速式教育”和“加深式教育”条件下的1700多名以色列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后者表现出更积极的自我概念、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低程度的测验焦虑。[8]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加深式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智力超常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可见,有必要融合加速式与加深式教育的优点,设计出最适合超常儿童重质、重量、重效率的教育模式,即,超常儿童每周要利用部分时间离开自己的班级,与那些具有同样智力水平的同伴一起活动,活动内容既可以是在资源教室中开展自主学习,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接受“加速”培养,这就是未来超常教育的理想趋势——抽离式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文.一些国家和地区超常教育蓬勃开展[N].中国教育报,2008-12-29.

[2]黄文.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超常教育30年探索不辍[N].中国教育报,2008-12-29.

[3]黄玉浩,褚朝新.30年光环褪却超常教育陷入尴尬[J].北京纪事(纪实文摘),2008,(6).

[4]虞进兴,超常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1,(6).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5.

[6]吴红婧.“超常教育”何以能成功[J].世纪,1999,(3).

[7]van Tassel-Baska,J.V..Theory and Research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Gifted[A].K.A.Heller,etc.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2nd Edition)[C]. Oxford:Pergamon,2000.345—365.

[8]缴润凯,等.智力超常儿童的发展——从加速式教育到丰富式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注释:

*本文系孟万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BB0602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