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全人教育”:杰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1-07-22 来源: 作者:贺淑曼

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盛,迫切需要一大批能与世界强国竞争的顶尖人才。中国恢复高考30多年来,共诞生了千余名高考状元,虽然他们当中不乏取得突出业绩者,但至今尚无一人在科技界、政界、商界成为顶尖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自1978年开办至今,虽已产生三名世界级顶尖人才、150多名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但绝大多数“神童”的职业成就与人们的预期相距甚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一再提示我们,中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笔者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任职,1995年牵头创建了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国家二级学会),并担任理事长直至2012年卸任,经历了超常教育从万众仰慕到饱受争议的全过程,深感仅仅从超常教育的角度来探索杰出人才培养之路,面临许多政策和实践的困境。基于几十年来的实践与思考,笔者总结出杰出人才的四大基本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杰出人才培养的“英才全人教育”观。

一、研究杰出人才素养:四个基本特质

本人在对超常儿童和杰出人才进行观察与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明晰一个理念:超常(资优)儿童≠杰出人才。超常儿童成为杰出人才的概率会比普通人大,但不必然成为杰出人才。我们应根据杰出人才的特质进行人才教育。杰出人才的特质很多,笔者概括了以下四个基本特质:

1.强烈的使命感

使命感就是方向感,它是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观、危机感、紧迫感等的综合体。人一旦有了使命感,任何困难都能战胜。使命感教育应按照“好奇→兴趣→乐趣→志趣”的过程展开。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心理需求,而乐趣与志趣的培养才能最终铸就使命感。

2.超强的创新力

顶级创新是左右脑都发达、协调的体现。依据创造学和脑科学的理论,创新基本上都经历“疑问→批判→想象→首创(成果)”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学生才能学会独立思考,才能立志追求科学和真理。想象的内容和层次是人才与天才的区别。有了丰富的想象,才能产生创造的灵感,才会有超常的创新。

3.持久的热忱

热忱会使人充满活力,并所向无敌。持久的热忱是主导命运的积极力量,是成功的秘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热忱是可以学习的。通过心理训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对某一事物的一时的热情,逐渐转化为发自内心的热爱,继而成为持久的热忱。

4.超常的绩效

不同领域甚至不同的人,对绩效有不同的界定。杰出人才必然与突出的业绩相联系,这一点是衡量杰出人才的显性标准。简单地说,绩效(成就)=业绩+效率。

纵观古今中外的杰出人才,皆具备以上四个特质。但具备以上四个特质者,不一定都能成为杰出人才。将这些特质、人品等变成卓越的习惯,是英才教育最艰巨的任务。

二、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英才全人教育”

英才教育是由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渗透而形成的集合体。英才教育承认天赋差异,但不迷信遗传决定论,坚信后天教育和个人竭尽全能的努力是成为杰出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对杰出人才特质的解析,笔者提出要对人才实施“英才全人教育”:它不仅是面向英才(超常)儿童的教育,也是开发普通学生潜能的教育;既关注个体卓越的学习品质,更关注其独特的人格特质,关注其人格的和谐、全面发展,关注其生命价值的实现。

“学习不好出次品,身体不好出残品,性格不好出废品,品德不好出毒品”。如果我们忽略对人才个性与品行的关注,其后果将比在经济发展中忽略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更大。因此,“英才全人教育”特别强调学生高贵品德与优秀个性的培养。

1.“英才全人教育”的价值追求:培育英才的高贵精神

高贵精神的培育是“英才全人教育”的灵魂。富≠贵,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贵是指精神境界的高度。勇于担当、承担风险是贵族精神的体现。它意味着个人要自制、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它使一个人有尊严地、干净地、优雅地活着,绝不为眼前的利益和安逸而背信弃义或随波逐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贵品行,是“英才全人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2.“英才全人教育"的特别关注:优化英才个性

“英才全人教育”尤其关注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能较量,稍高层次是智慧较量,最高层次是个性较量。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等特质。优化英才个性,是“英才全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个性优化要从激发孩子的梦想开始。孩子从小就拥有梦想和目标,才会有动力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并最终形成积极、独立的人格。梦想的实现=目标+计划+行动+责任。信仰、理想、抱负,是远方的诱惑;意识、计划、责任,是人们迈开双足、攀登人生高峰的行动开端。

三、践行“英才全人教育”:“阶段教育论”

为践行“英才全人教育”理念,笔者提出“阶段教育论”,即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有侧重、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英才全人教育。”

1.初中及初中以下:培养习惯,开发潜能

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要因“人”施教,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一个有个性、有尊严的“人”,一个关系人类未来发展的“人”来进行教育。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批判性阅读、批判性聆听,发展想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要积极开发儿童潜能,让更多的儿童能够得到最优的发展。

2.高中及大学:因“材”施教,扬长补需

进入高中和大学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等逐渐趋于稳定,这样便可以更多地因“材”施教,扬长补需。学校要在理解“材”的更多含义的前提下,坚持正面激励,注重能力培养,多维评价学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保持其创新热情。

3.走出校门:充实自我,持续创新

概率统计表明,一般科技人员一生的工作时间以平均40年~45年计算,其有用的知识只有10%~20%是在学校学到的,其余均靠自学或继续教育才能获得。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保持自身创新的鲜活性。

参考文献:

[1]赖竞超,毕嘉琪,刘震,区竞志.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平平[N]南方日报,2013-06-24.

[2]薛涌培养精英[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3]程跃.潜能发展心理学与潜能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薛涌.天才是训练出来的[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5]贺淑曼,吴武典,刘彭芝圆普通人的天才梦一超常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贺淑曼,陈龙安,陈劲.创新与超常发展一像天才一样思维[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7]贺淑曼,等,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英才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