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来自名人大家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1-07-22 来源: 作者:孙金鑫

“钱学森之问”困扰着所有中国教育人。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在中小学阶段,我们怎样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2010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名校长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参加了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第四次培训大会。杨福家、朱清时、刘彭芝、施一公、饶毅、陆向谦等知名校长和科学家,和与会校长达成共识:中国应从国家利益出发,充分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问题,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力条件。

一、为何培养?

1.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各国共识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工作。她认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拔尖人才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基础工程。人的禀赋有区别,智商有高低,对智力超群、有高创新潜质的孩子,我们应该实施特别的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孩子抓起。

刘彭芝认为,许多国家在这方面“见识比我们早,动手比我们快,措施比我们实”。例如: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都已有相关的立法,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给予天才儿童教育以法律、经费、人力、研究等全方位的保障与支持。而我国尚未充分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甚至社会上对此还有不同意见,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加以引导。

2.中国教育应有强烈的危机感

“钱学森之问”是每位中国人都无法逃避的世纪之忧。著名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对9位诺贝尔奖华人得主的教育背景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没有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他还认为,到目前为止, 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项科研成就有比较大的可能获得今后的诺贝尔奖;但与此同时,国际上仅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就有上百项甚至几百项成果有很大的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内获得诺贝尔奖。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从中国与“大国”美国和“小国”以色列的对比中,提醒人们关注我们的教育状况。他介绍说: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更是教育强国。世界前10名的大学中,美国就占了8所;前50名的大学中,美国就占了38所。以色列的人口只有5500万,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且战火不断,但该国高新技术企业就有3000家,总数占世界第二。对此,该国前总理拉宾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有7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很多大学都比以色列的大学历史更悠久、经费更充裕,但是在办学水平上却几无一所大学可以与之相比。

杨福家教授说: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现在我们真的站得直、站得正了吗?真正要成为一流的国家,必须要有一流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要有这样强烈的危机感。

3.应充分重视中小学教育的奠基作用

刘彭芝认为,我们60年没有培养出像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的杰出人才,说明我们原有的机制、体制有问题。毫无疑问,大学是拔尖创新人才成气候、出成果的时期,但这就像一个人吃到第二个馒头饱了,就很容易忽视第一个馒头的作用一样。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学的早期培养就是他的第一个“馒头”, 没有第一个“馒头”,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心必须下移,工作必须前移,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国理想的教育格局,应该是面向正常儿童的普通学校、面向智力有障碍儿童的特殊学校、面向智力超常儿童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校“三位一体”。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危机感,尽快地有所作为,应该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在战术上有所突破,只争朝夕,尽快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基地。

二、怎样培养?

在怎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上,与会专家见仁见智。

1.国家政策支持

刘彭芝提出:非常之事,必须有非常之策;非常之材,必须有非常之教。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该给予明确的支持,这样,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教育才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才能有大作为和大效应。教育必须改革,国家要允许人们不断实验。

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现正受命在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据朱清时介绍,南方科技大学现在已经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校。国家的政策支持给予南方科技大学以良好的发展空间,学校的建设目标就是在中国建设一所类似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小规模、高质量的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一流的研究性大学。

2.学校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杨福家教授在报告中谈到,大学的主要精神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要追求真理,要能够让学生自由表达。大学如此,中小学也应如此。中小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怎样让学生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杨福家2007年访问哈佛大学的时候,与当时第27任校长罗伦斯交流,那年, 该校一位新生对这位校长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我觉得你的数据有问题。”一个新生可以这样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大学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如果一所大学拥有了这样的文化,它就有可能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所中小学拥有了这样的文化,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3.大学与中小学联动

著名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认为,高等学校要有办学自主权。当其拥有办学自主权时,各校才可能有不同的特色, 才会对学生入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才可能使中小学有不同的特色、学生有不同的特长。在大学没有开放以前要求中小学大幅度改革,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饶毅希望,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增加,能最终推动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他希望国家能允许一些大学和中学联动,以激励中小学培养特色的形成。

4.让校长和教师感受国际教育

饶毅提出,希望国家能派遣中小学校长或教师到世界不同国家的中小学“蹲点”学习两年,让这些人在有了切身体会以后,总结国外教育到底有哪些优缺点,以为中小学提出一套新的、更有特色的教改方案。他认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中学教育就可能很快站到世界的前沿。其所用经费可能仅相当于大学里几个资金充裕的实验室一年的研究经费,但其意义不可估量。

5.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

杨福家认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杨福家介绍说,在雅典学派的教学中,所有的人都平等,没有等级,师生坐在一起,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在我们的讲台上,教师一定是在中间,显得很“大”、很中央,而学生显得很“小”。教师似乎什么都知道、讲的都是真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状,这就是我们深感忧虑的地方。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要尽力避免这种状况出现。

6.审视现有的评价体系

施一公认为,中国文化对乖孩子情有独钟,可惜,乖孩子文化与科学探索的一些基本哲理是相悖的。校长们希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事事按教育部的文件、学校的要求做。但将来学生做科研的时候、在社会上闯荡的时候,我们希望他按照哪个文件做事、听谁的话呢?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评价体系的问题。现在,包括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兵的评选和人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问题。

施一公对科研动力问题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强调,科学家也是人,是自然的、正常的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可能有各种动机、各种目的。我们可以崇尚科学,可以去追求科学,但是我们不要神化科学家,不要让学生觉得科学家高不可攀。当学生还处于叛逆期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觉得做“完人”科学家太累了,因此而放弃从事科研工作的愿望。我们要容许学生出于多种考虑而选择从事科研工作。

7.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朱清时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 介绍了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变革的探索。在保障高水平师资、全球选聘至少在亚洲处于一流水平的校长和教授以外,该校还力图通过招生制度的创新,为拔尖人才的成长开辟一条通道。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他们希望可以从高二的学生中招生。这样,第一,可以避免高三复习给学生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第二,可以避免高三训练使学生素质“变形”。他们将分两种方式考试,一种考试是书面的,学校自己出题,但不出难题,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学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尝试用其他方法考察学生的创新素质,可以口试,也可以笔试,将借鉴中国科技大学在少年班选拔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进行科学甄选。

三、培养什么?

1.创新的素质

对于创新人才的素质,朱清时提出四点看法:第一,有好奇心。没有好奇心的人很难有真正的创新。第二,有高度的想象力。第三,有很好的理解力。第四,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不行,那么他的创新再好,别人也无从了解。

施一公曾组织清华大学的学生梳理拔尖创新人才已具备的品质,最终大家认为,有两个品质是必备的:一是好奇心,二是批判性思维。其余大部分品质都可以从这两个品质中衍生出来。施一公提出,中小学校应鼓励学生保持他们的闯劲,保持他们的棱角,有一些鲜明的个性。

2.性格和品德

杨福家认为,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一流名校都必然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人文修养是教育的根本。比尔盖茨说:“人类的最大进步并不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如何利用他们来消除不平等。消除不平等才是人类的最大成就。”我们培养的人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

饶毅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的性格。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让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才,觉得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做不同的事情。其次, 教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人生会有很多挫折,需要我们努力战胜。再次,要着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性格。

3.领导力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陆向谦在美国硅谷工作、生活多年, 近年来,他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创业领导力”(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开阔学生的创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创业领导力。这一课程深受清华学生的欢迎。陆教授认为,我们很多学生都很优秀,但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与他们的领导力缺乏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应仅仅在学术教育方面做文章,还应该在其领导力培养方面下工夫。这种教育不仅应该在大学,更应该在中学开展,在学生选择专业以前开展。顶尖的人才,实际上是“玩”出来的──不仅要有那个能力,而且要想做那个事情,两点结合起来,其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

注释:

本文为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8&ZD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