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

发布时间:2021-07-23 来源: 作者:叶之红

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能够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能够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快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吸取借鉴世界各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际经验,回顾总结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推动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发展。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际经验

综观世界教育领域,与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相联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否和如何实施“精英教育”的问题,有关争论经久不休。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尖锐的争论,世界各国有关精英人才教育的试验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息过。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充分意识到精英人才的重要性,在有关研究与试验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21世纪以来,更多国家普遍采取了支持精英人才教育的政策、计划、投资支持和立法保护。

(一)美国实际成为英才教育最普及的国家

科学史研究发现,世界科学文化中心转移的根本原因是杰出人才的总数及成果。17世纪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其杰出科学家人数占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55%,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总数的53%。自18世纪中叶,德国的影响力持续了50年,其杰出人才占世界杰出人才的38%,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的41%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迅速成为世界脑库,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大为增强,战后,其杰出科学家占世界的42%,重大科研成果占全世界的57%。时至今日,美国保持创新型国家地位的基础条件,依然是人才储备,尤其是杰出人才储备方面所形成的明显优势。

始终提倡和重视英才教育,是美国形成杰出人才储备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英才教育的雏形。倡导者认为,大学进行这种教育为时太晚,必须对优秀学生提早进行包括人品和思想教育在内的特别教育。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国内对于忽视教育特别是忽视天才儿童教育进行反思的报告连篇累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一度成为“才能总动员”,期望天资聪慧的学生接受难度更大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中叶,美国英才教育逐渐成熟。

根据儿童教育专家推算,美国智商高且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儿童总数达数百万之多。这些孩子在普通班会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从而养成惰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1972年,美国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各州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和机构,并拨专款用于这项开支。1979年,高恩等教育专家提出要为有天才素质的学生设计性质不同的课程,帮助学生进入科学领域更高层次的学习。1993年,美国政府发布《全国性的杰出成就:培养美国人才的一个实例》报告,明确提出,学校必须在多种场合——常规教室、特别课堂、社区、大学或博物馆、电脑前或者任何出现需要的场合为具有杰出才能的学生服务。

美国立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公立学校普遍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特殊教育,多数学校参加了“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天才班的学生不用缴纳学费,还可能得到专项奖学金。以德克萨斯州为例,1987年,该州教育局通过立法,要求为各年级天资优秀的学生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全州1000多个学区的每所公立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天才班。1999—2000学年,全州公立学校从幼儿园至12年级有注册学生400多万人,其中天才班学生超过33万人,约占公立学校学生总数的8.2%。

美国天才教育重要特点是激发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潜能,重点培养其独立能力、团队精神、创造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素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天才教育体制日渐成熟,并且成为世界上为推进英才教育发展投入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

(二)英国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日臻成熟

英国的英才教育也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天才儿童国家协会”成立,主要由超常生及其父母组成,协会提出“天赋是智力、个人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的观点,对超常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21世纪以来,英国的英才目标更加明确:“找出这些孩子并设计方案让他们发挥自己才能”。

2000年起,英国教育和技能部通过“城市精英”、“精英组”和“精英挑战”等计划来培养超常智能的学生。这些项目将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计划引入到1000多所中学、500多所小学和100多所大学预科学校。每所学校都要推选出超常人才计划协调人,确定超常生名单,并制定出培养计划和政策。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白皮书——《学校:获得成功》,提出建立全国天才青少年学院的计划。该学院设在华威大学,专门为11~19岁的优秀青少年提供课外辅导,以培养该年龄段5%学业表现最好的学生。学院与12所大学联手在暑假期间向超常生提供高等教育,凡通过“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的学生就可以参加学习。目前,约有4万名青少年从该学院的课程中受益。

英国教育部担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主要责任。

首先,教育部明确提出,超常生培养绝非“天才和专才”的培养,而是努力使“天才和专才”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教育部特别注意研究推广国内外该领域的优秀经验,指导学校摒弃了单纯以测量智商来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同时,参考其他国家(新加坡、瑞典等)最优秀儿童智力水平评估方法,设立了9岁、13岁和18岁三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家长和学校可以随时为学生报名,申请此类考试。

其次,教育部负责对学校超常生的培养提出指导性要求。教育标准局提供分科确认、培养和指导超常生等各项指导计划。全国语文和数学战略局向所有小学颁发了培训大纲,指导学校如何安排超常生的学习,鼓励学校为学习成绩在前5%10%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教学计划。组织类似科学年、物理年和全国拼词比赛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潜力。

此外,教育部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加强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联系,指定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高能儿童研究中心”为中小学校的超常人才计划协调人进行培训。同时,鼓励地方企业、工业资助超常学生,为超常生的长期培养奠定基础。

(三)澳大利亚关注英才学生的特殊培养教育

澳大利亚也是英才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国家。教育界认同人有天赋差异,天赋优秀学生最终会在不同领域做出突出成就,他们需要特别教育,以便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最终形成独立学习能力、批判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澳大利亚鉴别智力超常生的标准,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的综合智能、特殊的学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若干方面。具体鉴别的方法是,先由学生主动申请,通过教师评估、水平测试、IQ测试后,综合三方面鉴定判断这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学生被认定为天才学生后,学校将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一份特别教育协议,明确规定发展要求、预期成就以及所需时间,等等。

在澳大利亚英才教育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了解,学校专门存放这些学生的档案包,记录着对其学习兴趣、认知风格的详细分析。教育重点是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批判的思维来学习和思考,教师经常采用诸如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澳大利亚各地教育部门都在研究英才教育,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英才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新南威尔士大学成立的英才教育研究、咨询和信息中心,成为南半球的第一个英才教育研究中心,先后有60多名教师已经拿到了英才教育硕士学位,600多名来自澳大利亚各地以及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地的教师在此完成了关于英才教育课程的学习。

(四)韩国有关精英教育的实验后来居上

韩国的精英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并不早,发展速度却相当快。

最初,韩国的精英教育项目主要通过允许天才学生跳级、举办实施精英教育的专门中学、为天才学生增开课外特殊课程等方式进行。1983年成立的韩国精英教育专门学校,提供所有学科方面的精英教育。在科技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大学精英教育中心大多开发了有自身特色的精英教育项目。

1994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三届亚洲太平洋精英教育会议,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精英教育的认识。1995年,有关部门向总统提交了一份关于提升精英教育的建议报告。很快,众多新的振兴精英教育的政策应运而生。

2000年,韩国正式颁布了《精英教育法》。这是韩国在经过十多年充分讨论甚至是尖锐的争论之后,借鉴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全国上下统一认识并痛下决心的结果。该法律明确规定了学校、学校委员会和中央政府向1~12年级优秀学生提供精英教育项目的职责。政府随之明确支持精英教育国家研究中心与其他不同学科的研究中心合作,在开展精英教育研究的同时,也开发精英教育教师选拔鉴定和培训指导工具。从事精英教育的老师更有机会在国内外接受专业化培训,多数中小学校委员会逐步形成了超常学生的鉴定程序和支持系统。

此外,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都有长期重视精英人才培养的特别经验。据报道,印度也有500多所“天才儿童学校”,招生专门面向农村地区9~16岁的超常儿童,一切生活和学习费用都由印度中央政府负担。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崛起国家重视精英教育,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累精英教育的经验。

二、中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探索

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源远流长,从清朝末年的“幼童留学教育计划”,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科大少年班”等项试验,已经积累了可供深入研究总结的珍贵经验。

(一)近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范例

1872年—1875年间,清王朝先后选派四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目的是希望他们学习军事、矿业、铁路、制造,成为中国引进开发现代产业的中坚力量。这120名小留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这项留学计划因此被称为“幼童留学教育计划”。

这项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精心设计的计划,实施中遇到很多挫折。在美国方面,当若干留学生从美国高中毕业,准备进入美国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学习时,美国政府拒绝了中国方面的请求,但却批准了日本学生的同样要求。在中国方面,原本应执行15年的教育计划,在进行到第十年时,因遭遇保守势力强烈反对而夭折。

所幸,当清政府决定终止计划时,已经有近半数的小留学生进入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读书。在美期间,这些小留学生直接感受到电话机、留声机等新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同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美国学校、社会甚至政界产生了极好的影响。

小留学生回国后,旋即参与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中华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产生了一批民族工业的奠基人,实际成为近代中国铁路运输业、电讯邮政业、矿山开采业等现代产业的开山鼻祖,其中,詹天佑开拓中国铁路建设的故事早已广为传诵。在他们中间,还产生了一大批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当时分三批召回的94名幼童中,41人被分配到北洋水师、广东水师、福建船政、江南制造局、大沽鱼雷局等海军系统学习,随后他们大多参与了对抗列强侵华的海上战争,很多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为国捐躯,对中国近代国防和军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清末“幼童留学教育计划”的实施,实际开创了近代中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先河,对于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项计划实际为近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在这些小留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精英人才品质,对于研究现代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具有深刻的启示,为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重要范例。

(二)当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典型试验

改革开放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和发展始终关怀备至。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试办少年班,选拔一批年仅十四五岁的优秀少年加以特殊培养。

二十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群体中走出一大批早慧的尖端英才,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网大总裁、生物学“斯劳恩奖”得主、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发现者,等等。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12岁考入少年班,20岁攻读博士学位,31岁当选美国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他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使广播电视和网络应用的数字图像压缩处理发生了戏剧般进展,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巨匠级人物”。显然,科大少年班的试验探索,为造就知识经济时代的栋梁之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与大学的少年班接轨,中学及小学的超常教育实验班也悄然起步。自1985年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北京育民小学和北京八中立项进行超常教育课题实验。北京育民小学的超常教育实验班,专门招收智力优异的小学生,通过四年特殊教育完成小学课程学习。北京八中的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招收年龄10岁左右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四年培养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竞争能力的一流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同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等许多学校,都在不同范围内以不同方式进行早期培养的试验探索。

表面上看,我国超常教育体系与以往相比已经较为完备,但是,由于智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有限,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仅仅依靠部分学校单干,难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操作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投入的情况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投入的研究力量和资金支持还相当薄弱。

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

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我国教育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大众化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与通过精英教育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教育,同样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选择。为此,在学校教育领域,要深入研究有关智能潜力的测试甄别、特别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与评价标准,切实提高有关试验探索的质量和水平。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的情感指向、智力开发、素质养成都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关键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目标,就是在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内,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安排特定课程,施加特别影响,为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实验,可以专门招收低龄超常的学生加以特殊培养。但是,无论人的天资如何聪慧,拔尖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理想抱负、学识素养及创新能力,都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才能完成,早期培养实验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以完成特定教育的年龄年限作衡量标准。在学校教育领域普遍地树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意识,也许比少量地集中几个学校、几个班的试验更重要。

首先,物种进化的复杂性决定着人在智力禀赋等方面具有先天差别。有些人因先天遗传获得的智力禀赋很高,只要给以超越常规的特殊教育,很有可能成为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相反,忽略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任其才智和创新潜质泯灭或被扼杀,只能造成宝贵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每个人成长环境的差异又决定了人们智力和潜能的表现会有或迟或早的差异。那些已经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中间,既有早慧神童,也有大器晚成者。因此,不能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简单地理解为针对低龄幼童的“神童”、“天才”教育,或者仅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偏才”、“怪才”教育。最终,在同样聪颖、同样得到良好培养和专业训练的人中间,能否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了优秀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

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其主要任务是为具有特殊智能优势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梯队。早期培养的关键是因材施教,依照学生个性化的天赋差异和发展需求加以培养,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也才是所谓特殊教育、超常教育的本意。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对象的科学甄别

英才教育计划需要选取特定的培养对象,每一类培养对象的甄选,都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程序。随着英才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唯智商是举”的选拔体系正在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英才教育初期的研究,主要以发现和甄别人的先天智力禀赋为基础。其中高尔顿有关智力高遗传性研究,以及心理学家推孟有关“天才”儿童智商必定超过140、且在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大约2%4%等研究的发现,都具有历史性影响。但是,同期仍有很多科学家强调:“教育的事情是,根据怎样训练超常儿童才有利于他们和社会,而考虑学生中所有类型的天才。

19世纪70年代后,赖斯和伦朱利研究选取了智力与成绩测量前5%以内的学生,和前15%25%以内的学生,比较其完成项目的质量,发现两者无明显差别。因此,他们反对把英才教育计划限制在3%5%的学生范围内,强调“天才”儿童必须具备三种素质:较高的创造性、积极的任务使命感,中等以上的智力,其中,强烈的创造动机才是社会精英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因素。

同期,泰勒的研究认为,每个人几乎都是天才,或者说是有才能的,英才教育可以看成是接纳、理解和教育所有儿童的一种适宜方式。他所强调的具体才能包括学习能力、创造力、交流能力、规划能力、预测和决策能力,其理论已作为课程指南用于某些英才教育计划。

早期培养计划最为困难的工作莫过于对学生潜能的甄别与发现。事实上,一个人不论天赋如何优异,其幼年、少年时期都很难有真正的“杰出表现”,而潜在的能力很难以“卓越”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面对每个人不同素质特长的发展潜质,究竟怎样考核测试,需要缜密的研究。在与之相关的保送推荐等环节上,最容易、最简便,同时也最草率、最不负责任的方式,莫过于采用现行考试成绩作为选材标准。因此,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首先要做好有关人才甄别选拔标准、方式和程序的深入研究。

(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育的课程模式

深入了解所谓天才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准确把握早期培养的教育本质。有关天才学生特征和成就显著者群体品质的研究发现:这些儿童在阅读、语言运用、数学推理、科学探究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在数学计算、拼读和有关历史与社会学事实性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则不大明显;对于其未来成就,与卓越的天赋才能相比,远大的抱负、强烈的动机、不懈的努力,以及坚强有力的性格显然更为重要;自信和奋发是他们的常见素质,而退缩和孤独也是他们所共有的特质;他们更能认同他人感受,他们的高度幽默感可能会表现在创作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可能比家长或教师处于更高的道德发展水平上行动,珍惜自己的独到之处,要求他们在行为的各方面都做到顺从是很困难的。

为此,专家经常提醒,对早期培养试验的困难与挑战应当有充分估计。“对于英才教育几乎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英才计划的正确性,取决于学生的特定需求和特定的教育环境,但却有许多绝对错误的答案和方法。”“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参加者,到评价教学效果,每一步都可能出错。”我国开展的一些局部性试验往往是选择成绩明显突出的学生加以集中培养,这些孩子智力开发的基础一般很好,其早期培养更要侧重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素质培养。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系统和持续的科学培养规划,以往试验集中在学科教育领域的研究探索多,针对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少;“应试教育”的困扰下,单纯进行考试训练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突破;重视智力发展,缺乏思想品质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倾向普遍存在。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如何在天赋智商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能力;如何在智力开发的同时,着力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成就动机和意志品质;如何在个性化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会合作与共享的团队精神;究竟是侧重集中培养,还是混合编队;是针对共性需要相对统一要求,还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样选择等,启动和推进干预性研究已势在必行。

(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

培养是前提,使用是关键。决定拔尖创新人才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的影响制约因素很多,接受早期培养试验的学生,并不一定会成为社会精英。教育者的责任,不过是尽量增加每个孩子成长为精英人才的可能性,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情趣志向、专业特长及发展选择,充分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帮助他们做好取得杰出成就的准备。有关试验班不再对外宣传学生,同时也不再把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当做唯一目标,这是试验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的进步标志。

有关早期培养试验,总是会受到一部分家长的追捧。在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城镇受教育主体的背景下,家长对子女未来发展的期待很高,投入也很大,这是早期培养的有利条件。但是,面对这个非专业教育人士群体,需要舆论加以引导的任务很重。

最近,有关舆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的迹象:“一个少年班的孩子成长为普通的大学教师时,为什么我们会视之为‘失败’我们需要的是从根本上珍视生命,尊重个性,不以一时成败论人,不以急功近利的心理制造所谓状元与‘成名趁早’的典型。”经过充分的讨论和争议,这样的深度报道正在取代肤浅的新闻炒作。“当宁铂一次次要求离开中科大、不再钻研自己并无兴趣的物理学时,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他的个性选择一个从小显示出读书天分的孩子,是否就可以获得免做家务、饭来张口、一切听凭家长包办安排的‘优待’一个不具备自理能力、平衡心态和坚强意志的青少年,如何能够面对复杂社会”也许,全社会开始理性地关注早期培养问题,正是有关试验的重要成就之一。

1998年,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贺淑曼教授采用前世界资优儿童协会主席吴武典教授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苏州和临川等地随机抽样调查了800余人。调查统计显示,93.6%的人坚决支持或温和支持超常教育试验,83%的人认为国家应对超常教育制定政策立法保护,74.2%的人认为应加强发展这一事业。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28796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按1%的比例计算,我国超常儿童有290万。如果按5%15%25%的比例计算,我国智力优秀儿童的规模就会成倍翻番。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有某种能力潜质并得到很好的培养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教育部门有责任抓紧抓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中华民族早日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戴维斯,里姆.英才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2]岳龙,东方.走进天才:重审英才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4]吕型伟.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5).

[5]刘宝存.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应并重[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6]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7]郝克明.高等教育改革催生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4-2-6.

[8]张尧学.大众化时代如何看待精英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7-2.

[9]王维臣.为天才学生设置的拓展课程——美国的中小学个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2).

[10]高民庆.四国育才战略一瞥[N].中国教育报,2003-9-21.

[11]李功文.英国神童是怎样炼成的(上)[N].全球经济报道,2005-4-23.

[12]赵夕姬.韩国英才教育战略[Z].北京“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的演讲,2004-8.

[13]李海鹏,李若宁.天才教育的难题[N].南方周末,2005-7-22.

[14]姜泓冰.“神童教育”缺陷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