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才教育的现实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5 来源: 作者:孙金鑫

我国英才教育的发端与探索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英才教育探索,始于1978年开始进行的超常教育实验。1974年4月20日,李政道教授回国访问,看到国内理科人才严重缺乏、断层的情况,向毛主席和周总理上书,建议国家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1978年3月8日,首批21名优秀少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拉开了中国超常教育的序幕。1984年,天津实验小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超常教育实验班。1985年,北京八中开始招收10岁左右的智力优秀学生,用4~5年的时间完成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共8年的全部课程,进行缩短学制的中学超常教育实验。

几十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先后有几十所大学开办少年班,数十所中小学开办少儿班,进行以加速式集中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超常教育探索。但“神童班”一直在毁誉参半中艰难前行,亦不断有学校退出。

1985年,北京八中少儿班第一次招生时,有500多人报名;2018年招生时,报名人数已达1.3万多人。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以超常教育为代表的英才教育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我国英才教育在识别、教学、师资等核心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探索与成效。

我国英才儿童的识别

从智商认定到多领域观察。国际上在关于英才儿童的早期研究中,经常以智力水平高低来定义儿童的发展水平,如上世纪初期美国哈佛大学推孟教授以智商140作为鉴别超常儿童的指标。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用智商来认定英才儿童的局限性,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开始将对英才儿童的判断标准拓展到学术能力、创造力、领导力、艺术、体育、机械、非智力因素等多个领域。美国人把英才儿童大体分为三大类:普通水平英才儿童(约占同龄人总数的3%~5%),中等水平的英才儿童(约占同龄人总数的1%~2%),最高水平的英才儿童(不足同龄人的1%)。笔者对476名中国超常儿童的研究也发现,英才儿童在思维敏捷性、信息处理能力、记忆力、注意力、问题解决能力上显著高于一般儿童。

我国虽然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英才识别选拔标准,但开展超常教育的学校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笔试与面试结合、静态结果与动态观察并重的英才儿童甄选识别方法。各校主要关注儿童以下表现:(1)先天生理发育情况。超常儿童的脑功能符合最佳模式的百分率显著高于普通儿童。因此有些学校通过对儿童脑与神经类型等先天遗传因素的测试,来了解儿童的发展潜能。(2)现有的学业水平与学术潜力。(3)非智力因素。(4)创造性思维能力。各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拔符合上述一种或几种条件的儿童进行英才教育。

但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人类的技术和工具永远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有效识别出所有的英才儿童,永远会有遗漏和误差,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将遗憾尽量降到最少。

我国中小学校英才儿童培养的四种方式

目前国际上对英才儿童的教育,在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上,主要有加速(Acceleration)和充实(Enrichment)两种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有集中和抽离两种选择。加速模式,更多的是针对学习进度而言,是缩短教育年限的弹性学制;充实模式,是指在不改变正常学制的前提下,学生接受常规课程之外的拓展课程。集中式教学,是指将英才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或学校中进行单独教学;抽离式教学,是指儿童平时在各自的普通班级中学习,只在特定的时间集中到某些特别小组中学习。

我国国内这些年来则主要形成了四种模式:

加速-集中模式(超常班模式)。北京八中、东北育才学校、江苏天一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天津耀华中学、河南新乡一中、陕西西安一中等学校的超常教育实验班,打破学年、学段界限,为学生提供加深加速课程,学生用5~7年的时间,学习常规学制8年的课程。这种模式一直作为中国英才教育的典型经验,与世界各国进行相关交流。

普通-集中模式(实验班模式)。许多优质校会依据学生相关学科的学业成绩,将学生分成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分班的依据多是学生的综合学业成绩,而非学生的脑与神经系统的差异。这种模式虽然为许多研究者所诟病,但一直是各校在应对升学竞争时的必然选择。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改革,这种分组方式可能会转变成以学科成绩为主要分类依据的模式。

充实-抽离模式(科技小组模式)。英才学生平时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中随班就读,但每周或每学期在固定的时间集中到一起学习。北京市教委推出的“翱翔计划”是其典型代表。该计划从每所高中选取2~5名高中生,按其能力和志趣,组织其到科研院所参加更高水平的研究。

充实-集中模式(素质班模式)。这种模式以人大附中早培中心、北京八中素质班、北京四中道元班等为典型代表。与普通实验班不同的是,这些班级虽然采用正常学制,但是教师打破学段、学科限制,为学生提供加深加宽课程。

对于是否该将这些孩子集中培养、是否该缩短其学习年限的争议,大部分专家和教师都比较支持集中培养,但对是否该缩短学制的观点不尽一致。家长们近些年来对素质班和科技小组的接受度更大些。

师资是决定英才教育成败的最核心要素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目的的前瞻性,所以英才教育课程的开发、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整合、授课进度的安排、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绝大部分都要靠从事英才教育的教师个体自主进行。这就对英才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国外在英才教师的选拔、任命、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如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英才教师,要经过特殊的选拔审核、考取英才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后才可上岗。国内尚没有相关的规定。笔者曾经对我国国内7所学校的104位超常教育实验班教师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班调任超常班。他们一般都是在普通班教学中表现优秀,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有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与家国情怀,才会被学校选调到少儿班。

英才教师是教师群体中最优秀的那部分人,但在目前的管理体系下,英才教师的身心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实质性地影响到英才教育事业的发展。

超越与卓越:我国英才教育的相关建议

我国现有中小学生2亿多,仅按1%的比例算,也会有200多万英才儿童。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是顶级技术、杰出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认识到英才教育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英才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实践改进。

分步骤启动英才教育立法与规划工作。国家应分步骤进行英才教育立法与规划工作。首先,制定《中国英才教育管理规程》,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英才教育进行引导和规范。其次,制定中国英才教育法,对英才儿童识别、英才课程、英才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等做出规定,为英才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制定“全国英才教育发展规划”。对英才培养的目标、教育规模、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区位分布、重点工作、实施途径等进行整体设计。

分层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英才教育管理系统。我们应推动全国性英才教育管理、实施、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1)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中的专责机构与专责人员。(2)建立全国性英才儿童和英才教育研究机构。(3)促进英才教育校、英才教育中心、英才教育班的建立和发展。(4)推动英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英才教师资格证制度,规划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活动。(5)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超常教育探索,准许其建立灵活的选拔、教学与管理系统,为英才学生在入学、跳级、升学、转学等方面建立特殊支持机制。

分领域推进英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关研究机构应组织力量,对英才教育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建立英才儿童识别技术体系。开发在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英才识别技术和工具。(2)组织全国性英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3)建立中国英才教育教学课程与资源总库。(4)建立国家英才档案,尽快建立中国英才儿童数据库。(5)建立英才教育学校联盟,以联盟的力量组织各校开展相关实践研究。

分群体争取各界对英才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英才教育还面临着诸多误解和质疑。加强社会各界对英才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是英才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一,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科学论证,让决策者认识到英才教育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作用。其二,通过媒体的客观公正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英才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其三,通过学校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业成就,让家长认识到学校为英才儿童提供特别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文中介绍的主要是我国大陆英才教育的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