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7-25 来源: 作者:董裕华

关于英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相当一段时期教育的禁区。过去我们的教育方针只讲培养普通劳动者,办学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只讲统一性和共性,而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近几年来,全国上下对英才教育与素质教育、大众教育的探讨异常激烈。有人认为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实行的是一条非常典型的精英主义路线,只重视英才而忽略大多数[1];有人认为英才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它们对社会发展同等重要,应同时并行[2];还有人认为英才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英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些探讨对教育方针、方向的调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日本教育家麻生诚指出:“英才无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绝对必要的。若缺少这部分人才,就必然导致社会的某种衰落表现。[4]笔者认为,英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英才教育,而是需要什么样的英才教育。

一、什么是英才和英才教育

不少人把英才教育理解为超常教育,把英才理解为是那些智商特别高、文化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其实这是对英才教育的片面理解。我们认为,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特别表现、有特殊潜能的人都是英才。文化成绩优秀可以是英才,体育成绩突出可以是英才,能说会道、具有感召力也可以是英才,在小发明、小制作方面取得成果的同样可以是英才。

英才教育正是顺应了每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无论是天才、平才或是偏才、怪才,都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生长。因此,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里,英才教育应当有它的一席之地。英才教育之所以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是由以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造成的。有些地方虽然也搞尖子生的培养,但教育的重点往往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注重了学生单科知识的掌握深度,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甚至仅以应试为目的,把英才教育异化为典型的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疲于应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顾少数适应考试的“尖子”,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这些情况都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只能导致英才教育的失败英才教育具有选择性,但有选择性的教育并非就是英才教育。那些认为任何形式的分层教学都是教育歧视的观点,其实质就是教育平均主义。

二、如何测试和界定英才

著名心理学家阿瑞提说过:“天才的潜在性要比天才的实际出现更为众多。但我们不应忽视这种潜在性的存在。正因为创造力的潜在性被认为要比它的实际实现更为大量存在教育工作者对于寻找能够激活潜在性的各种方法非常感兴趣。[5]英才教育是以英才苗子的显现为前提的,当前众多的测量及考试制度对于英才的显现都存在着诸多的弊病,其信度与效度都不足以令人信服。如何使英才苗子有充分的显现机会,并施之以合适的相应的教育,确实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大难题。按照国际通行的英才标准,这些英才学生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较高的智力、较高的创造性和较高程度的任务承诺。[6]一般说来,智力因素比较容易观察,只要通过考试即可比较。而非智力因素的考察就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考克斯(C.M.Cox)“300位天才的早期心理特征”的研究表明:获得杰出成就的少年,其特征不只是高智力品质(智力完全相同的儿童在成年时并不能获得相同的杰出成就),而且在于动机和努力的持久性、对自己的能力坚信不移,以及性格的强度和力量,300名“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在67种优秀品质上都优于一般水平。他得出结论,出现在儿童和少年身上的下列品质要素,预示出将来的成就:“……对目标的持之以恒的、不折不挠的倾向;……坚韧不拔地正视伴随着智能的各种障碍;……献身于特殊兴趣的智力活动,……深刻的理解力、观念的独创性、最高水平的好胜心,而表现出来的朝气蓬勃的抱负。[7]

笔者认为,英才显现的前提条件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主动发展”。正是这种“主动发展”,承认了英才苗子在潜能与个体上与普通儿童的差异性,并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过程,使英才苗子有了充分表达自我、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展开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机会。我们并不乞求把做“板凳”的材料做成“八仙桌”,但如果我们把做“八仙桌”的材料能做成“板凳”那就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英才苗子的选拔过程中,我们要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尽可能让选出的苗子各方面的基础都比较扎实。要多听科任教师意见,多留心那些对相关科目兴趣浓厚、态度积极主动、思维敏捷、善于质疑的学生,多注意是否具有健康的心态、具备自律、勤奋、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品质。学生的可塑性大,其基本素质只是学生成为英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便是高智商的学生也不一定都能成为英才,关键还要看他自己努力的程度。

三、英才教育的实施方法

英才教育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改革标准化、划一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打破“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的传统做法,采取“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多元发展”与“允许落后,鼓励冒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基本达标的基础上,培养兴趣,发展特长。[8]

多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各门学科的兴趣小组和多种学生社团,为学生展示特长、锻炼心智提供了舞台。我们注重发展学生在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在教学组织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一般教学进度比同类班级快半年左右;二是异步性,教学不搞“齐步走”;三是自主性,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多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进行两种尝试:一是任劳任怨,按教材进度,加深拓难,每周给兴趣小组上两次课;二是数、理、化全面超前,提前学完高中教材,然后专题训练,专题讲座。通过实践,发现后一种安排方法学生更欢迎,但前一种的效果要好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坚持以兴趣引路,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其中某一学科、某一方向的热爱,逐步成为他们主动学习、自觉钻研的内驱力。我们坚持因材施教,按学生个体的可接受性、心理及学习习惯,帮助每个同学制定一个相对合适的学习计划,选择较为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采用“自助餐”式的课程结构,对少数层次更高的学生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我们还采取了自学、讨论、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学生超前学习的不同程度,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主题,共同设计方案,让学生分小组主讲,其他学生提问、讨论和补充,不同小组的进度不同,难度不同。我们设立了“好题共赏”本,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经典题、易错题写下来,说明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看法,并在学生中传阅,学校还定期把学生推荐的好题优选印发给大家参考。

尖子学生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容易滋长一些不良的情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状态。在某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否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认为各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的完整结合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英才。古今中外取得非凡成就的英才人物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旺盛的探究意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往往是德才兼备的。根据调查,有特长的学生大多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而兼容性、协调性相对较弱,容易妨碍他们的交流合作和思维拓展。有些同学一直生活在顺境中,耐挫力较弱,强烈的自尊心和脆弱的自信心交织在一起,遇到困难时就会很快转变为自卑心理甚至心理障碍。有些同学在荣誉面前不能定好位置,把好方向,容易被掌声和鲜花冲昏头脑。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纠正,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开阔心胸,提高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以不断适应时代需要。

四、对英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是有差异的。正视人的差异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有差异的人施以无差异的教育,这既是对一部分人心智的摧残,又是对另一部分人心智的压抑,既无益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又造成民族智力资源的浪费。适应人的差异性发展,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教育的公平,应该是教育的机会均等,而绝不是平均主义的教育。平均主义曾经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平均主义的教育,也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真正含义是:学校为一切人开放;给不同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反之,给一切人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恰恰是一种貌似公平,实质上最不公平的表现。基础教育应当有一些统一的、基础的(核心的)要求,以保证所有或绝大多数青少年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素质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不同的学生应该还有不同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英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英才教育与素质教育本义都是一致的。素质教育的三个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也正是英才教育的精髓。英才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把学生的发展水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向不同的成长方向进行培养。学生中的英才得到了适合他们特点的英才式教育,进而也就有了人们所认为的对学业成绩好的学生采取特殊方法的英才教育。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又要有各行各业的精英,教育只有在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同时,也培养“英才”,这样的教育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英才教育之所以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是由以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造成的。有些地方虽然也搞尖子生的培养,但教育的重点往往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注重学生单科知识的掌握深度,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甚至仅以应试为目的,把英才教育异化为典型的应试教育。我们讲英才教育具有选择性,但有选择性的教育并非就是英才教育。那些认为任何形式的分层教学都是教育歧视的观点,其实质就是教育平均主义,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义。

实施英才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种利于英才的发现与成长的环境和机制。我们不可能人为制造英才,但我们也不能眼睁睁地埋没英才。我们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琴童”大军,也不断地培养出许多音乐神童。然而,当年与中国儿童同时获奖的外国孩子至今仍活跃在乐坛上,成名成家;而中国的许多音乐神童却不知去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说穿了就是因为我们教育的功利色彩太浓厚,人才的评价标准太机械,成才的渠道单一,归根结底还是机制的问题。当我们扼杀了儿童的动机、兴趣,剥夺了他们选择和自我生长的能力,只造就“弹琴机器”时,怎么能期望他们会成长为巨匠大师呢?现在,不少部门和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调整和改革。比如:新课程设置必修和选修模块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提供适合各个个体自身发展的教育条件,包括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最快、最好的发展;高中阶段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及早熟悉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培养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高校招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一些特优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选拔,直通理想的大学,免去了半年的复习迎考之劳役。尽管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也很艰巨,但我们对英才教育的明天仍然充满信心。未来的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民众,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精英。我们既要重视大众教育,也要重视英才教育,两者并举、并重,让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天才、平才或是偏才、怪才,都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和生长,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我们所应做出的唯一的理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也谈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矛盾[J/OL].ht-tp://www.lswh.org.cn,2006-04-23.

[2]上官子木.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应同时并行[J].教育参考,2004(4).

[3]英才教育也是素质教育[J/OL].http://panshan.tjjxjy.com.cn,2005-05-26.

[4]苍山子.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08-30.

[5][美]西尔瓦诺·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什么是英才教育[J/OL].中国超常教育网,2005-12-15.

[7]吴标.试论自然科学中学习尖子的培养[J/OL].http://xxl.lgyz.net,2006-03-26.

[8]吕型伟.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