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26 来源: 作者:沈逸亭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新的经济形态出现的时候,能杏把握机遇,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不只看自然资源的多少,更要看智力资源的高低。国际间的竟争,不仅取决于国民素质的优劣,也是国与国之间领袖人才、决策人物、科技英才之间的水平较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会议上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觉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劳动者的素质和高素质的精英之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谓精英之才就是高层次的顶尖人才,他们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不怕艰难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学风;同时还应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21世纪科教兴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更需要精英之才。美国英才教育委员会曾尖锐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培养人才资源,这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为现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英才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备人才。纵观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没有不高度重视英才教育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韩国的经济起飞得益于100名拔尖人才。然而,长期以来,英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却一直举步维邓。英才教育也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英才教育因其价值指向与教育公平相悖而广遭诟病,然而培养拔尖人才、杰出人才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并不矛盾,而应看成是实施高质量国民教育的两个方面。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这正是对人才培养上的平均主义的批判。

人才的竞争的前沿已经不在大学,而是始于摇篮。美国学者布鲁姆经过20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对90%的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对10%的好学生则是不利的,而对那3%特殊优异的儿童更是极大的压抑和扼制。我国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大众教育是面向大多数资质一般的学生的,英才教育是面向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资质的学生的,宗旨是让他们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而更好地成为高水平的人才。如果以大众教育的标准来要求少数资质好的学生无疑会扼杀他们的发展潜力,使之也趋向平庸。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阶段),只有同时推行英才教育才能让更多资赋优异的学生日后成为英才成为可能。

(二)研究的意义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同样,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是有差异的不平衡的。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也证明,确实存在着少数天资聪颖、智力超群、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人们给予这些学生诸如“天才”“神童”“资优儿童”“超常儿童”“英才”等等不同的称呼。虽然这些概念的意思不完全相同,但是却一致承认这个特殊学生群体的存在。对他们进行特殊的适合他们的教育,能让他们的智能进一步提升,成为拔尖人才,否则,他们可能不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在普通初中,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一些学习上优秀或有学科专长的学生,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优秀而忽视对这部分学生特别的更适合他们特质的教育,这些学生群体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对这些学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教育,把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财富,不仅是促进学优生更好更快更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当今我国早出人才、出好人才、出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成为真正的英才。本文拟以苏州立达学校、苏州市景范中学和苏州市二十六中为例,分析各学校班级中英才学生群体的特点与普通学生群体特点的差别,并提出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途径。

(三)概念的界定

1、英才学生的定义

对英才学生的定义中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1978年经美国国会修改的马兰德定义。其内容是:无论在学龄前、小学、中学等哪一个阶段被识别的,具有已表现出来或潜在能力的少年儿童或青年,他们在诸如智力、创造性、具体学术和领导能力等方面,或者在表演和视觉艺术领域被证实具有高度的能力,进山需要超常规的教育和实践。

第二种:英才教育的领导人伦朱利的三环定义。认为英才学生是由中等以上的智力(包括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对任务的承诺(包括强烈的动机、责任心等)和较高的创造力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作用高度发展的结果,这些素质不仅是决定性的,而且也是有理由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

显然,伦朱利的定义与美国国会修改的马兰德定义不同,后者认为,学生只要在任何一种能力或才能上天分较高即可,前者要求每个被选取的学生都具有三种特点,而伦朱利的定义得到了广泛承认。但这种定义将那些具有较高能力或创造力而低动机的学生排除在外了。对这些学生不应排斥,而应通过一定的教育计划鼓励这些高能力、低动机的学生承担任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把这类学生称为英才学生,认为英才学生的心理结构中不仅包含智力和创造力,也包含一些非智力个性特征

2、英才教育的定义

英才教育(elitist education) “根据下列设想(不论是否明确) 而实施的教育:社会中一个少数人的集团,通常特别称为学术尖子集团,应该得到与他们人数极不相称的庞大教育经费——既因为他们具有更大的内在价值,又因为通过对这些特殊尖子的培养领导和探索创新,能期望他们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英才学生往往最有希望成为高精尖的人才。人的智力开发、潜能挖掘有一个最佳期,只有不失时机地为英才学生提供高于一般的、特殊的、适合他们的良好的教育,才能促进他们又好又快的成长。英才教育不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拓宽和加深、培养学生能拿高分、有高升学率回报的教育,英才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各种类型才华横澄的精英人物,除必须恰当选才、正确引导和个人勤奋努力外,最重要的是强化智力锻炼,即对不同于一般好奇心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开发。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强、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能很好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

二、在普通中学实施英才教育的理论基础

英才教育需要以理论为指导,尤其是在普通初中开展英才教育,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虑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英才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前提。在普通初中推行英才教育主要借鉴以下一些理论。

(一)费可夫的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原则

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掘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他主张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防止学生产生心理抑制,使学生时时感到在学习新东西,但高难度要注意掌握分寸,并非越难越好。只有这样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高速度教学原则

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但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探究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区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经常会出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他们能够轻松地判断失误之间的关系,并且探究心理不断地发展,促使他们自己会想办法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去实现目标。

(二)差异教学理论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在生理、心理与行为上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即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英才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在遗传、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基于生理或遗传特征基础上,从特定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教育必须要尊重人类的个体差异性,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过程的顺利实施也必须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

在现今提倡教育公平的主旋律下,我们应坚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但又不能在普通初中实行“大一统”的教学方式,而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当然包括英才学生的需要。要将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辩证的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机匹配,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英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着眼,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发潜能,因此,在普通初中推行英才教育,应以“差异教学”为理论基础。

三、在普通中学开展英才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众教育必须要与英才教育结合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

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大众教育是“泛指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教育”《西方教育词典》认为,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是指对大量儿童的教育,尤指以公共经费承担教育一个国家的大量(或大多数)儿童的任务。可见,大众教育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教育需求而设的,而英才教育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特别是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的教育需求而设的。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我们在提倡大众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英才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认得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大多数人属于中智水平,而少数人的智力是较高或较低。按照现代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教育平等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以使其潜力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为不同智力水平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是理所应当的。既要办满足大多数人发展需要的大众教育,又要办满足少数人发展需要的英才教育。

放眼世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重视英才教育。各国一般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中学或在综合中学中分科以分别完成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的任务。英国的文法中学为20%智力较高的儿童提供学术性课程,为大学学习打下基础,实施的是英才教育。综合中学的学术性课程实施英才教育,技术和职课程实施大众教育,另外,英国还有一种名叫“公学”的私立学校,如伊顿公学,是典型实施英才教育的学校,其毕业生都能进牛津、剑桥等名校。法国的高中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其中普通高中实施英才教育,德国的完全中学实施英才教育。美国的综合中学的学术科实施英才教育等等。

我国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义务教育的普及,早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教育己经实现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以大多数人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大众教育,难以满足少数高资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大众教育也可能培养出许多“英才”,但大众与英才教育的标准是不同的。如果以大众教育的标准要求少数资质高的学生,无疑会扼杀他们的发展潜力,使之趟向平庸。没有高标准,就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大众教育面向全民族和社会,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造就的是人才金字塔最坚实的底座,它也可以培养出一些英才,但仅有大众教育是不够的。英才教育是在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侧重地发掘其中部分潜质极佳的“璞玉”加以精雕细琢,把他放在最能充分发挥其才华的地方,逐步将其提升到人才金字塔的顶峰

因此,在重视和提倡大众教育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英才教育作为一种补充,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针对我国确实存在的对英才教育重视不够的实际,应大力提倡英才教育,未来的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群众,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精英。两者并重,才是明智之举

(二)教育民主是生存权向发展权进步的见证

生存权,既是一项集体人权,又是一项个人本权利。该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公民要求维持其最低生活,延续其生存的权利:广义是指全休国民均汁的利益,保障内容也从物质延展至精神生活,是由个人生命、自由等自然权利向“尊严生存”的社会权利和文化生活权利的发展。一定的生存技巧、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而接受教育无疑是现代社会人们一个基本的生存前提,在日本,一般认为,受教育权是一种具体的生存权。教育或由教育所获得的东西与以前人民为生存所考虑的财产处于同样的位置,教育对生存来说就是粮食。尤其是对于孩子,为了形成独立的人格,将来好好地生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以来,教育立法在一些西方国家被作为福利政策而受到重视,基于平等基础之上的教育法理观已经由各国的宪法加以规定。但随之而来的庞大支出,高额保险,以及逐渐减少的储蓄率和逐渐降低的工作热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各界对本国的教育提出了质疑,逐渐对已有的教育民主观念进行反思,引起关于“优秀与平庸”的争论。1957年贝斯特在《优秀与平庸》中指出:“美国政府致力于机会均等,但民主国家里具有一般能力或不到一般能力的儿童并不是唯一值得考虑的对象,高智能的儿童也应当有他的民主权利:美国公立学校里高智能的儿童有权接受在严肃性、高质量和综合性方面同其他国家最好的学校制度下类似的高智能儿童所接受的相同的教育。”“实际上,美国公立学校并未提供这种机会均等的教育”,很少有适合于他们的选修课程,甚至有人认为发挥他们的才能或因他们的卓越成绩给予鼓励或奖赏都是不民主的,而对弱智、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则是民主的,这实质上是在崇拜平庸,使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浪费光阴,是对优秀学生的不民主,一些人士指出,应当把天赋好的儿童看作是国家和人类的财富,对他们施以特殊的教育,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身的才能,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1958年洛克非勒兄弟基金会在《追求优异:教育和美国的来》报告中强调:“只有那些最热心拥护民主生活方式的人们同时也是最得力地拥护优异的人们时,我们的社会才会跨过一个重要的成熟的里程碑”,这标志着美国教育民主新观念已经产生。1958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大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指出:“本法目的是加强国防井鼓励和援助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道切需要,为了其它目的。”其中第一编第101条:“国会裁定井宜告,国家安定需要最充分地开发全国男女青年的脑力资源和技术技能,目前的紧急情况要求提供更多且更适当的教育机会。”并且以财政拨款支持培养科技人才,实行“英才教育”。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编制并发布了《2002-2007年战略规划》,进一步指出了“平等”与“卓越”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宗旨的重要出以及发点。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主张个人自由竞争,1986年通过《社会安定法案》,使教育立法在内的社会立法出现转型,认为“平等”不等于“均等”,偏向于弱者的福利政策和教育政策不利于竞争和发展。因此从六十年代开始出现要求保障个人自由发展,使之享有充分选择,达成充分发挥,从而充分参与社会的“发展权说”,认为教育是个人为完善和发展人格的与生俱来的成长权利,要求国家为之提供保障和促进的条件,使个体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立法,主张敢于追求优异、个人自由竞争,实施英才教育,为少部分高智能儿童的受教育发展权提供了法律支持,是保障教育生存权向教育发展权的进步,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

(三)合理的正当的教育竞争是促使我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保证

竞争在教育领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竞争本身的客观性决定的。教育竞争广泛地存在于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包括个人之间的竞争、团体之间的竞争,最高层次的教育竞争是国家之间的竞争。竞争相对于个体或组织的原先外部条件而言是一种更为直接和公平的较量,竞争所要达到的是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公平分配,以及竞争参与者通过相互超越的竞争实现素质提高。

竞争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竞争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人的意识、思维、理性正是在与自然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人身上并没有天生的进取,正是无情的生存斗争迫使人去前进,去战胜困难,克服矛盾。也是这种无休止的斗争使得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富于理智。其次,群体间的竞争有助于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合作精神。个人会在竞争中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互帮互助,提高整个集体的实力。再次,竞争能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竞争使每个人的素质得以提高,也相应地使社会得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所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在未来高度竞争的社会中,也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

从政治学角度看,平等反对的是凭不劳而获的各种特权,而不是个人能力和努力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竞争引起的人群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流动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人的能力的获得和发挥是社会效率提高的基础,在有助于优秀个体脱颖而出的同时社会也因优秀个体发挥作用而得到益处,英才教育是平等和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奥谢(1906)把英才教育的合理性定为:“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阻止一个人在智力上或性格与体力上属于强者的人取得凭天赋能力所能取得的成绩,其不公正、不民主和犯罪的程度正如阳碍一个弱者在与同伴竞争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一样。“也有教育家认为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机会,或不能为才华出众者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教育机会都是不公平的,前者属于教育资源浪费,后者则是浪费了可贵的人力资源,强调学生在不同志趣和能力基础上实现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竞争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是必要的,它必然形成对个人能力与努力,以及崇尚社会贡献的风气,而不是懒惰和不肯负责的态度。

有人把教育竞争狭隘地理解为升学竞争,或者把应试教育和教育竞争等同起来进行批判,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竞争甚至取消考试,竞争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事实上教育必须适应竞争社会的要求,如果为了照顾“差生”、“问题学生”的心理感受取消竞争则是对民族和国家的不负责任;智力超常或资优儿童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教育竞争脱颖而出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能力,同时也具备克服困难的积极个性,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备军,如果教育满足于低水平平等,那么对于这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则是不幸的。

有竞争就意味着有选择与筛选,我们不可能期待一种没有筛选的竞争,筛选决定着竞争的存在,决定了竞争的方向。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状况中,筛选是必要和必须的。正因如此,教育竞争才更有动力,才吸引更多人参与竞争,消除竞争是不可能的,而且竞争对教育发展、对人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应当强调“多元竞争”的教育分流,使他们在不同方面受到适合自己最佳发展的教育,从事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的工作,这无论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明智的选择,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推孟(Terman) 在巨著《天才的遗传研究》中指出:“当我们确定了智慧才能的根源时,就应考虑到可以找到供应的手段。当对英才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品格的特性有了更好的了解时,就有可能提供给他们更富有成功希望的教育……对英才儿童来说,虽然其性质己经缩小了常规教育的界限,但是,展现在教育家面前的领域仍然是未知的。倡导、探索和重视英才教育的时候到了,”他建议为法国的天才小孩创办特别班级,但政府对他的建议未予重视。1921年推孟对1500名加利福尼亚天才少年进行了测验和重复测验的长期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要素主义代表人物阿·贝斯特(Arthur Best or) 主张公立学校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彻底的知识训练是教育的一个目的,这些资赋优异的学生应接受同其他国家最好的学校制度下类似智能的儿童所接受的相同的教育,即完好、彻底和先进的教育,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自己的责任,也是对于国家的责任,否则就是崇拜平庸。

另一位哈佛大学校长、要素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科南特(James BryantConant)关注15%-20%的尖子生的教育,对于极有天赋的学生(从全国说约古人口的3%),应该作某种类型的特殊安排,并保证这些英才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准备担任政治和技术的领导职位。他主张把学生按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组,超才生可设班教学,称超才生班,其学习科目可以增多加深,学习可以加速,学生可以提前升入大学,但他的英才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不强调以出身和经济地位来决定所接受的教育而强调才学,他的英才教育思想是一种量体裁衣式的教育。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人们把许多学者引向了优秀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加强对天才儿童的教育。

美国于1973年颁布《天才教育法》,更允许设置天才生学校。纽约州通过测验,将七、八年级的优秀生集中到布朗克斯,分槽喂养,培养尖子,为将来储备第一流的科学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熟青少年研究室自1972年以来,多次举办单科性数学速成班,帮助智力超常的十几岁的少年学习大学课程,结果证明这种英才教育是成功的。美国国会1981年通过的《加强与改进教育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英才儿童,以确保他们更好地成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以立法的形式来加强英才儿童的教育,从而实现战略性的人才开发

1988年通过《杰维斯资赋优异学生教育法案》,1994年修正,强调学校必须提供资赋优异者特殊的活动或服务,以培养发展其特殊的潜能。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英才教育则起步较晚。韩国政府于1998年才制定《英才教育振兴法》,之后修订和制定了这一法律的相关实施法令;日本只有高中才专为能力特优的学生开设课程。新加坡在1984年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天才教育计划”,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发现能力为主,在英才教育实施机构方面,中国香港成立了英才教育协会,印度设有“新黎明学校组织机构”,一切学习生活费用都由中央政府承担。印度农村儿童占了青少年的大多数,他们也能像城市儿童一样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近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认为,英才教育应支持并促进英才儿童的适应教育,也就是让那些具有卓越表现或有高度潜力的学生尽兴学习、尽展所能,英才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是未来的领导者、专家和科学家。这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

但世界上仍存在各种反对英才教育的观点,认为鉴别英才的测试方法都是幼稚和有偏见的,认为只依据能力进行单独培养是不公平和不适宜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有许多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天才儿童的教育和发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天资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唐代的韩愈把英才喻为“千里马”,并对“千里马”的教育和培养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论述。他以马喻人,告诚人们,对待英才要给予的特殊的待遇和培养,否则会使其“骈死于槽柄之间”。王安石通过《伤仲永》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即便是天资聪颖、智力超常的人,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其天赋很快会泯然消失与常人一般。英才只有得到与之才能和素质相适应的教育,其聪明才智才能勃发出来。中国古代科举制中曾设有“童子科”,其目的就是发现、选拔、培养一些天资早慧的“神童”.唐代通过“童子科”实施英才教育取得显著成效。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自幼聪慧,受过良好教育,成为教育家之后,竭力提倡儿童早期英才教育。“特殊人才之幼苗,一经发现,即从小教起”,“按照学生的特殊的才能,给予某种特殊的教育……”

近代我国研究者对英才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对20多万人的调查,智力特别高的约千分之三,在认知方面,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英才儿童不仅在智力上明显高于常态儿童,而且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常态儿童。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少年班,突破“一元化”的“奴隶”教育,提出要培养一流人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针对英才少年的群体教育,不是批量生产,而是“共性+个性”的特殊教育模式。发现了并培养了一大批英才,少年班经验在高校推广,先后有北大、西安交大等十几所院校招少年班。

八十年代,继大学的英才教育后,中小学开始集体招收英才儿童进行英才教育实验,为期四年的北京八中英才儿童的教育实验,详细考察了英才儿童在特殊班级教育条件下的学习潜力、认知和个性发展及身体发育等情况。结果显示,这种教育形式既适应了英才儿童较大的学习潜力,促进了他们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激发了他们积极的个性特征,而且身体发育良好。

20多年来,中国的英才教育总体上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但成果还是巨大的,中国的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少年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九七届理科(4)班、上海市实验学校、天津实验小学等学校的英才教育实验各有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批英才学生以较短的年限、优异的成绩、健康的体魄,完成了中小学和大学的学习任务。从而证明,特殊班级的集体教育对中学阶段的英才儿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中学少儿班或特长班的建立,为中学英才学生全面、充分、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中国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为国家开辟了一条培养年轻英才的途径。

我国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英才儿童一般来说有较好的遗传素质,但素质的优异只提供发展为英才的可能性,还要有适当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包括早期教育),才能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与世界各国一样,对于英才教育也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如今教育公平的大潮流下,在普通初中是否有必要推行英才教育,是否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如何在普通初中早发现人才的苗子,即发现英才学生,并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施与他们适合的充分的教育,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关于英才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我认为将应该聚焦在国家利益的需要上。在当今世界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科技革命潮流猛烈地涌动和冲击,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优秀人才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做好英才教育的研究工作

五、英才学生的特点

这次调查的数据来源于苏州的三所普通初中的初二和初三学生,分别为苏州立达学校120人,景范中学120人,苏州市二十六中学120人,总人数为360人,平均年龄为14岁,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中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改编自评价英才学生特点的《伦朱利一哈特曼量表》。之所以选用这份间卷进行改变时因为这份间卷的各项内容都借整有关天才和创造人才特点的研究文献。这份间卷包括三十项内容,分为四大类:学习特点、学习动机方面的特点、创造力方面的特点和领导能力方面的特点。每方面的特点得分在计算时为加权列合计分之和,由于量表四个部分的内容分别代表川种不同的行为,所以,不能将各部分内容的量表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应各部分单独分析。

(一)整体分析

1.英才学生的特点一:学习态度认真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1.png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学习上总是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知识面广,领悟力强,在学习中不畏艰难,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占立达调查人数的3.33%,另外两所学校没有而经常性地保持良好的注意力,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完成学习的任务,阅读面较广领悟力较强,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习效果好的学生立达占10%,景范中学古11.67%,二十六中古1.67%。这两部分能够有计划有目标自主管理好自己学习的学生立达有13.3%,景范有11.67%,二十六中有1.67%。三所学校的被调查学生在学习特点总体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每所学校都不乏有积极上进,语言能力强、阅读面广,能自觉和自主规划好自己学习的学生,只是人数多少而已。因此,在每一所普通初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2、英才学生特点二:强烈的成就动机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2.png

成就动机的概念始于美国心理学莫瑞(Murray, 1938) 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是一种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力求取得学习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成就动机高的人在完成任务上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容易的或困难的目标和课题从表二可以看出,成绩动机很强的学生立达占5%,景范占3.33%,二十六中占1.67%。成就动机较强的立达占16.67%,景范占20%,二十六中占5%。三所初中不论生源质量有何差异,都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严格要求,喜欢独立钻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3、英才学生特点三:能力超群(包括创造力和领导力)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3.png

从表三中看出,创新意识很强,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经常有聪明独到见解、勇于冒险和探索的学生立达占5%,景范占11.67%,二十六中占6.67%。人类发明创造的历史和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发明、发现者,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问题。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创新者与平庸者自身意识上最重大的差异,正在于平庸者见怪不怪,浅尝辄止:而创新者探迷索奇,追根寻源,对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创造意识也是一种香定意识。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说过:科学向前推进,也就不断地把自己勾销。许多事实说明:前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为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认识,自然也就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可避免地缺陷甚至谬误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4.png

关于领导力的定义目前较少,美国学者Bennis认为,领导力是把景转化为现实的能力:美国学者chapman和O'neil认为,所谓领导力,就是我们影响别人的能力,尤其要激励别人实现那些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美国学者Kouzes r和Posner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取得卓越成就的能力,虽然对于领导力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可以从这些学说中归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1领导力的作用是个动态的过程,领导力是领导者和其下属共同作用的结果:2领导力包含很多方面的要素3领导过程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发生4领导力和领导过程以及对目标的追求密切相关。青少年的领导力是出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通过充分利用自身和周围的资源以掌握一定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自我和团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力的来源一般可以分成两种,正式的领导力和非正式的领导力。正式的领导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非正式的领导力主要是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非正式的领导力是由领导者的个人品质、道德、学识、才能等方面的修养在被领导者心目中形成的形象与地位所决定的,是无法由组织赋予的,但却更富有影响力和生命力

领导力潜质强的学生表现为善于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人际关系和谐,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合作,活动的参与性强。从表四我们看到,作为英才学生行为特征之一的领导力在三所学校的学生身上也是有差别的,立达学校领导力特征非常明显的学生占8.33%,特征较为明显的占21.67%;景范中学领导力特征较明显的学生占18.33%;二十六中领导力特征较明显的学生占6.67%。由三所学校的数据差异可以推断出,领导力特征是否明显,与学生的学业成功与否是有一定联系的。学业成就高,领导力的特征明显的较多:学业成就低,相反,领导力的特征明显的较少。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5表6.png

从以上数据总体上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这三所学校中,英才学生所具有的四个行为特点(学习特点、成就动机特点、创造力特点、领导力特点),四个方面均处于金字塔顶尖的比例基本是接近的。如各方面均处于最优状态的学生人数立达中学学习特点最优人数古总人数的3.33%,成就动机特点最优占5%,创造力特点最优占5%,领导力特点最优占8.33%,比例十分接近,景范中学为学习特点最优占其总人数的1.67%,成就动机特点最优占3.33%,创造力特点最优占11.67%,领导力特点最优为0。这组数据可以说明,有一部分学生是高创造低动机,这部分学生如果可以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充分培养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刺激起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二十六中学习特点最优人数为0,成就动机特点最优人数占1.67%,创造力特点占6.67%,领导力特点最优人数为0,这组数据与景范中学数据较为相似,总体来说比例也是接近的。

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创造力特点明显但学习状态没有达到与创造力星正比,说明这部分学生有着充分的潜力成为英才学生,从表六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三所学校的四个特点处于次优状态的学生人数所占调查人数比例接近,且学生明显创造力特点次优人数比例高于其它三个特点次优人数百分比,特别像二十六中这样生源不是很理想的学校。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教育来进行开发,从而提升他的学习状态,使一部分有潜力的学生能够成为英才学生。

(二)个体分析

1、以高创造力为基点进行统计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7.png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图1.png

学生根据英才学生的定义,英才学生应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对任务的承诺(包括强烈的动机、责任心等)和较高的创造力这三种心理成分。在实际调查中,我发现,真正完全具备这三个特点的学生人数很少(见图1),也就是具备高创造、高动机、高学习素质的学生立达中学在调查的120人中占6.67%,景范中学占6.67%,二十六中则没有。作为英才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特质就是有较高的创造力,因此我以高创造力为基点,对具有高创造力学生根据其他两个特点进行分类,

(1)高创造、高动机、低学习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图2.png

2显示,具有高动机低学习特点的学生立达中学占8.33%:景范中学占6.67%:二十六中占5%,具有这种特点的学生多数是由于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状态一般,但具有高创造和高动机,因此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只要在教育中注意对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给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很有可能步入英才学生的行列。

(2)高创造、低动机、低学习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图3.png

3显示,在调查学生中,具有高创造,低动机、低学习特点的三所学校学生所百分比分别为20%,16.67和18.33%。这部分学生所比例较大。具有这种特点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力,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情况一般。对于具有这种特点的学生,要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英才学生。

(3)高创造、低动机、高学习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图4.png

4显示,在调查学生中,具有高创造、低动机、高学习特点的三所学校学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67%,1.67%和0这部分学生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学习情况较好,但具有低动机,说明他们的学习动机方面受外部因素比较大,可能是因为父母、老师的期望值较高或是受社会环境的压力影响。他们的低动机可能导致学习状态的不稳定,一旦失去了外力的影响,其他特点可能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这部分学生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必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刺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从而保持他们的高创造、高学习状态。

2、以高学习为基点进行分类统计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8.png

对于英才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以学习特点为基点,对所调查学生进行了分类

(1)高学习、高动机、低创造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图5.png

5显示,具有高学习、高动机、低创造特点的学生在三所学校学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67%,1.67%和0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式得当,对自己要求严格,喜欢钻研,有坚定地信念,低创造说明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缺乏质疑精神,而是“唯书”、“唯师”型的,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长期接受的教育方式导致的,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长期处于压制观点的状态下:或教师不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教育是平均化的教育,没有更多关注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给他们创设更多开发培养创造力的情境。学生的创造力低下,当然学生之间也有个体差异性,还受到学生个性特点的影响。

(2)高学习,低动机、低创造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图6.png

6显示,具有高学习、低动机、低创造特点的学生在三所学校学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33%,1.67%和1.67%。这类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状况良好。但动机不高,创造力低下,说明长期受到外部环境,如父母、老师的期望、压力,并知1识的接受也是长期被动的接受,没有思考提出异议的习惯,这类学生要成为英才学生,日后成为高端人才则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在教学方式上要完全转变,加上受环境、家庭教育影响,制约的因素较多。

3、反映的问题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个体的分析,我发现,同时具备高学习、高动机和高创造特点的英才学生数量很少,而具有成为英才学生潜质的学生却占了一定的比例。这反映出了我们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重视知识的灌输,不重视知识的运用,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差。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的一个通病,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记忆性的知识,考试内容中简单记忆类型的试题也古了相当的比重,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重视知识的记忆,而对于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性不是很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2)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有所欠缺。有的学生有高度的创造力和学习动机,但苦于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一般。教师的在教学的同时,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或是缺乏个性化的方法指导。

(3)一味追求考试的成绩,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忽略对学生态度、情感的培养。疏于心理方面的疏导。和学生的态度、情感、兴趣相比,很多老师更趟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关注程度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4)教育平均化,没有针对性,导致少部分有潜力的学生渐渐趋于平庸。在普通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不注重学生各方面差异性的研究,没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的方案,搞“一刀切”,显然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至于一些有天分的学生渐渐趋于平庸。

(5)父母的教育能力与态度应有所提升,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父母的教育能力水平不一,对子女的指导水平也有应有所提高。只有家校的良好沟通与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6)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是引人而异的,因此相同的学生在不同风格教师的教育下其结果也是不相同的。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和学生的能力一样也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古板,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最好的发展。

这些问题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要想使英才学生成为真正的英才,使具有“潜慧”的学生也能成为英才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将来的人才,在普通中学必须进行切实有效地有针对性的教学,应大力推行英才教育。

4、英才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异的。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英才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强于常人。也逐渐认识到个体的差异不是一个简单的“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的问题,而是遗传与教育在形成儿童卓越才能过程的互动结果。也就是说,在个体发展的整个历程,遗传和环境一直在共同发挥着作用。英才儿童的高度发展的能力取决于他的遗传形态、解剖学构造,以及孩子的环境所提供的帮助与机会,遗传或生物性因素为孩子形成卓越的才能提供了可能性。缺少这个因素或具有先天遗传问题,要发展出卓越的才能几乎是不可能的。英才儿童具有比常态儿童更高的智力潜能。如何把他们的高智力潜能挖掘出来,最终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还取决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香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潜能。这就是教育要做的事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于把英才儿童在遗传或生物性因素上所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因此,英才儿童不只是天生的才能,它需要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适当的教育,才能发展他们的天赋。如果环境和教育不当,其天赋的发展将受到限制,甚至某些儿童变成智能不足的程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3JZD 0034) 《科学创造人才的成长历程分析》中得出结论,科学创造人才成长影响因素主要由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指引。其中早期促进经验包括父母的作用、成长环境氛围、青少年时期爱好广泛、具有挑战性经历与多样化的经历:研究指引和支持包括导师的作用、科研环境氛围、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关键发展阶段指引包括中小学教师的作用和大学教师的作用。因此,对于资赋优异的学生,后天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显示,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拔尖人才成长起作用的人主要是父母与教师,其作用的方式是创造宽松的探索环境,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使得英才学生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发现自己从事哪些活动能够获得成功的乐趣。同时也包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或鼓励探索,激发好奇心。也就是说,英才的形成离不开先天的禀赋、家庭环境(主要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长期合作影响的。英才学生具有广泛的爱好,挑战性与多样化的经历对他们日后成才奠定基础,他们必须接受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教育才能把高智力的潜能最终发挥出来,因此一刀切式的适合大部分普通学生的教育是不适合他们的。

六、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促进英才学生的健康发展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发展存在关键期,对于教育者来说,也就是最佳教育期。教育的成败,与能否把握住最佳教育期直接相关,得之,则事半功倍。儿童少年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为24.8岁,而其他一般科学人才为29.5岁,相差近5岁;一些获奖者在20岁左右就平均每年发表13.1篇论文,而一般科学人员平均每年发表3.5篇:而且获得诺贝尔奖者的论文不但数量多,更重要的是质量高,他们20岁发表的论文,在30年后仍然被人们所引用,这些资料表明,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为少年早慧,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崭露头角。

科学研究证明,95%的人的智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5%的人由于生理缺陷和智力超常而产生明显差异。照此计算,在我国两亿中小学生中具有智力超常可能性的学生就有500万之多,更不用说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创造品质的学生就更加客观了。这批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非常可责的智力宝藏,如果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对他们进行适合的教育,我们也很有可能培养出大师级的英才,但如果我们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环境不利于这批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就可能犯历史性的错误。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少年班、重点班的实践中逐渐显示出,隔离式的英才教育已经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对一些英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甚至产生了畸形的发展,因此,一些少年班、重点班或特殊招生开展英才教育的学校经常受到社会的抨击。现在的高校少年班已寥寥无儿。如果我们可以在普通初中的自然环境中开展英才教育,既可以满足英才学生的特殊需要,同时又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事实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就是在普通学校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当然这要求普通学校能实行因材施教。我国过去的普通学校,没有实施英才教育,基本没有考虑到英才学生的特殊需要,使他们缺少了学习上的挑战,部分英才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被扼杀了,从而成为了低成就的英才学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给不同的人相同的待遇,或给相同的人不同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优质教育追求的就是教育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匹配。对于英才学生来说,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育是不适合他们的,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只有给他们最大限度匹配的教育,即英才教育,才能促进他们的最大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这是反思传统教育得出的必然结论。

2、有利于英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充分意识到精英人才的重要性,在有关研究与试验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21世纪以来,更多国家普迪采取了支持精英人才教育的政策、计划、投资支持和立法保护。美国是英才教育最普及的国家,通过立法,始终提倡和重视英才教育,是美国形成杰出人才储备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的英才教育经历了一百年的摸索,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2000年起,英国教育和技能部通过“城市精英”、“精英组”和“精英挑战”等计划来培养英才学生。这些项目将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计划引入到1000多所中学、500多所小学和100多所大学预科学校。每所学校都要确定英才学生名单,井制定出培养计划和政策,英国教语文和数学战略局要求所有中小学要为学习成绩在前5%-10%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教学计划。此外,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印度等国家都有长期重视精英人才培养的特别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重视英才教育,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别英才教育的经验。

我国自1978年中国英才儿童研究协作组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以来,在30年的时间里,英才教育体系与以往相比已经较为完备,但是,由于智力、人力、财力的投入有限,我国创新尖端人才的早期培养,仅仅依靠很少一部分学校单干,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操作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入情况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力量和资金支持还相当薄弱。而且,我国目前仅有的少数从事英才教育的学校或班级多数集中在城市,井不能满足所有英才学生的特殊需要。那些生活在农村或内陆不发达地区的英才学生,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们,因而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上的特殊需要。美国英才教育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坦利说:“只要指导得当,这些才能超群的少年儿童会在自己的一生中作出很大的贡献,他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幸福。但是,如果没有对他们予以特殊的帮助,其中许多人的才能会遭到埋没,归根结底,遭受损失的则是国家。

因此,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公平为主旋律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在普通中学实行英才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大力发展差异化教育,让英才学生能够脱而出,则有利于我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有利于我国英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才教育的发展程度如何,不仅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将决定我国教育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3、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也有利于普通学生的发展

英才学生在普通中学不仅可以在某方面树立标杆,起到示范和骨干的作用,而且英才教育的理念、方法也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普通中学的教师掌握的教学策略越多,从课程学习中受益的学生也就越多。在英才教育中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现在这些也都成为普通教育追求的理念和方法,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人人都能创造,尽管从上述的调查中也看出,不同的学生在创造的侧面和层次上是不一样的,但追求创新已成为共同的目标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盖泽尔斯和杰克逊等人对智力及创造力关系的研究认为,一个青年的智商必须约有120,方可在创造的测验上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表现。依照维氏成人智力量表所列的常态智力分配图所示,有8.9%的人会有120以上的智商,伦朱利认为天才儿童应具有中等以上智力、对人物的承诺和较高的创造性,而伦朱利提出的后两方面通过后天的培养是可以得到增强的。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热情、责任心和学习的韧性,用英才学生的认识策略训练普通学生,那么,即便是智商中等的学生也可通过开发潜能被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4.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普通中学开展英才教育提供了条件

尽管普通中学的英才教育有这样那样的意义,但在传统的一刀切的普通教育中英才学生被迫学习那些他们早已掌握的知识,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挑战性和新鲜感可言,因此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苏珊·维布纳博士认为“形成强烈自尊的最有效方式是成功地完成你认为很困难的任务”。由于我们没有为英才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也就无法获得建构自尊的经历。

我国新一轮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新课程改革侣导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和挑战性。例如:在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保底不封顶”等。新一轮的课改强调课程的灵活多样,如除了必需的课程外,还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除了学校课程外,还有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了“研究型课程”,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强调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式。强调教学的自主和开放性,提倡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这无不为普通中学的英才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小班化的教学,为在普通中学开展英才教育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二)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方法、策略

1、课程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的设置除了考忠如何适应高科技时代的要求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既要便于学生接受,又要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还要能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包括美才学生的特殊需要

美国教育家伯斯奥提出设计英才教育课程应具有以下七项原则:

①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的详尽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②培养和运用创造思维

③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④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源

⑤促进主动精神和自我能力的发展

⑥培养自我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理解,对社会、对自然和对文化的理解

⑦强调以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成绩和成果优良来评价课程

每一所学校都存在着英才学生,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这七项原则,应开设灵活多样的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1)加强基础学科,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为了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急剧增加的社会需求,应首先加强基础学科课程,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因为基础学科、基本概念反映出社会和自然的一般规律,具有广泛的迁移性,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也是各种人才都需要的共同基础。英才学生也有必要对各科有个基础的了解,保证其基本素养,才能运用各学科的思想方法,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研究解决某些特殊问题,或在交叉领域、边缘学科实现创新。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英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在普通中学开展英才教育,除了一般学校开设的共同课程(这些课程也应是开放而有弹性的,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还应开设选修课,专门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力的课程,做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这些年来在选修课开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片面最求升学率的教育风气的影响,据笔者了解,有些学校的选修课已经名存实亡,如有的学校学生具备两张课表,上级来人检查时就上有选修课的课表,平时全部都按没有选修课的课表上课。有的选修课缺少理论指导,只是走了个选修课的形式,学校对选修课选题、上课方式等方面的管理并不到位,总体效果并不好。但是选修课对于英才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普通中学的英才学生,并不一定所有的课程都跟功学习,因为有的课程内容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也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

因此,在中学应重视增设选修课程,以润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同时还应针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需要,通过开设地方性的选修课,介绍本壮文化,充实教育内容。选修课的开设要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不能造成知识重复,增加学生负担,也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师资条件来考虑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应从学生个性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要处理好培养特长、兴趣和扎实基础的关系。

(3)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相结合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其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把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作为课程的内容,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等理念句体现了活动课程的原则

活动课程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活动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有以下优点:

第一,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

第三,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让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系统的文化遗产,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地学习书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活动,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但实际上,我国现在的中小学课程都兼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些学科本来就包含了活动课程,如化学、生物的实验课。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受教学条件的影响,有些“活动”被取消了,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照顾学生的差异,应增加活动教学的内容,使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要组织英才学生开展研究性、创造性的活动课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

确定课程的结构要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着眼于整体优化,应重视个层次、各类型课程的联系,校内外、课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统一规划。有的专家认为,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融合的时代。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甚至开设综合课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开设综合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但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交叉,应把各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使之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既不重复,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在丰富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室、图书馆、网络中心、资源教师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并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或专家。应大力发展各种各样的校外教育和机构,为学生走上社会接受丰富多彩的教育、发展潜能和特长提供各种资源和便利。如苏州立达中学校的“父母讲师团”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体验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实际运作,增加了生活体验,主题涉及环境治理、交通、消防、医疗等众多领域,切实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1)深化拓展教学

深化教学是为了适应英才学生的较高能力和个人需求,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英才学生的创造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指标。深化是指超越一般学习标准或补充学习内容,但又不以升级或得到分数为目的的策略。为了满足普通中学英才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应针对他们的特长加深和拓展某方面的学习内容,这种做法在我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较为普遍

①挖掘教材中有创新价值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创新内容,设计巧妙地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现在我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材中已充实了许多有创新价值的内容,应充分加以利用。课程中也提供了许多启发思考的内容,应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教师可参照教育目标分类中的“分析"、“综合”、“评价”层次,为学生设计难度大的附加内容、思考题等。既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又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现象和事物中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一般规律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提供自主学习指导和选择性拓展知识点

对于某项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自上学习指导以及选择性拓展知识点,以供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指导,应列出对于本项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点、基本要求,以便英才学生尽快学习完成。而拓展部分列出的是和本项内容相关,但高于本项内容或要联系其他知识点才能完成的,供英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对于那些难度较大,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的内容,能够促进英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③开展跨学科的深化教学活动

英才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中加深拓展有关知识外,还可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从事深造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超出规定课程,是跨学科的,反映现代的科学知识。这些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校内独立的科学实验活动、社会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构想,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案,学会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结论等。当然,这些活动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必要地指导,必要时还需要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差异教学模式

①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个性化教育的对象不是从同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零件,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不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同一跑道同时到达终点。他们之间体力、智力、气质等先天禀或缺陷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又会导致需要、兴趣、爱好、性格之间的差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接受的考查与得到的评价都是出白一个模子,分数是鉴别学业完成情况的好与差的唯一标准。看起来是公平的教学实质上是对学生个性、创造性的抑制,是一种假象的教育公平。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只有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适合于自己特质的发展,教育才算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是合理的差异,是一笔财富,利用得好,就可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因此,对这些差异教师不应该漠视和排斥,而应该予以重视和尊重,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

差异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的。差异教学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让学生的潜能在各自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得到最大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杨进等2004)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入学水平也日潮悬姝,传统的“一刀切”式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变化,使得许多入学成绩优异的学生长期“吃不饱”,逐渐趋于平庸,不利于英才学生的发展,是对英才的浪费,也就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建设。要实现教育改革,改变这种形势,那么必须要实施差异教学

②普道初中实施差异教学的途径

在普通中学开展英才教育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英才学生教育与普通学生教育结合的问题。差异教学就是要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尤其让英才学生能在其中得到充分发展。

差异教学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尤其要探讨在普通中学集体教学中如何照顾他们的差异。既要考虑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他们非智力因素逐步成熟的需要。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上的不同需求,使教与学两个系统更好地结合起来。差异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个别性、独立性、个别指导,同时也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和交往,让他们在帮助中共同提高。正如贺淑曼教授在《后现代教育——育特殊人才》一文中所说:“后现代教育的教育观,他们强调差异性,提倡多元性,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资优个性的主体,使教育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它关注教育的情景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强调研究者要关注微观,层面上的教育细节和边缘地带的问题,从人文学的视角重新思考教育的性质、使命和价值,重视个体的异质性和多元的价值观,处理好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

在普通中学,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有的教师总以为英才学生聪明,不用管他们,他们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特殊需要,使得一些英才学生上课的时候百无聊赖地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那些他们早已掌握的知识。由于缺少对他们能构成挑战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压制。英雌,实施差异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在某一个环节,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都应考虑英才学生的不同需要。

第一,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帮助学生设立目标,作为教学起点

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之前,先诊断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提供适应学生学习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把握好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把这种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同时还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一种资源来开发,使学生发挥所长,学生的劣势在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优势。

第二,教学设计弹性化、分层化

结合学生的共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将原来的划一性目标变成弹性目标,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即最低标准,是全体同学都应达到的。至于教学目标的上限,则是弹性的,不宜硬性规定。美国学者的分类课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关注学生个性、学习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地课堂学习环境。它把某一单元的课程内容设计成C、B、A三个思维要求不断上升的层级,并在每个层级中设计各种类型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组合选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朗利指出:“分层课程的优点在于,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所有的学生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层级上持续他们的学习经历,所以这就十分强调学习的展开是基于每个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下图表明了分层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图7.png

三个层级表明了关于这一单元内容的不同学习深度和理解深度,这种层级化设置显然符合人类认识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性特点。分层设计与任务多样化设计相结合,兼顾了所有个性类型的学习者,赋予了每个学习者进步与成功的阶梯。对于这个在全美有着广泛影响力且具良好实践效果的最新教育成果,对于我国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于学生学习的任务是弹性的,有选择的,这就给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许多英才学生也愿意做由他们自己选择的事,而不是一味听从教师的安排,在保证共同的知识点和标准的基础上,提供给英才学生更多体现“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和要求的学习任务,才能促使英才学生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课程内容和活动的差异化、分层化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并不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教师能够发挥群体的智慧,共同讨论,编制针对不同水平、类型的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分工合作,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第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由于学生水平不同,学习的特点和方式不同,他们对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喜爱和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具、辅助材料等。有的学生还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书籍阅读,或借助光盘、网络学习等。

第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合作学习

实施差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包括英才学生的特殊需要,仅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应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资源。合作互助性的小组教学、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合作学习是提供一种合作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在学生间的互动下,对学习成就、兴趣、态度等方面,较一般教学有增强效果及培养人际关系的能力。

常用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异质合作”,一种是“同质分层”“异质合作”是指学习特质、学习动机与行为表现、学习能力及成就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英才学生往往因为成绩优秀而经常会在合作学习中担任骨干,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英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也能给其他同学以启发,而且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英才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但要注意,要让英才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平等对话,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学会和其他同学分享成果,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不追求唯一的答案,并在这过程中,提高英才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异质合作要尽量做到优势互补,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大进步,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英才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对其他同学是适合的,但对英才学生没有挑战性,英才学生只是不停地帮助别人,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兴趣而感到厌倦,自己也未能获得提高。因此,在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考虑安排有多种水平和答案的问题或需要共同探究规律及有利培养批判思维的内容等,这样在合作中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经验,这对每个学生包括英才学生都是有益的。那些围绕巩固性的内容不宜过多让英才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苏珊·维布纳博士认为:在做重复练习时,最好将天才学生单独放在一起做更难的工作,其他学生可以分成各个异质小组,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位能力强的学生,但不必是天才学生

英才学生有时也需要和其他同类型的英才学生组成同质学习小组,“同质分层”是指学习水平较一致的学生在一起完成同一层次的学习任务。相同学习水平的组员之间会有许多共同语言,彼此能找到自我的价值,分享合作的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只是让英才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当指导者,而忽视了有相似经验的英才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巩固练习与拓展练习内容难度相差很大时,就应让英才学生相对集中,合作学习一些难度更大的内容完成他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样会产生英才学生在一起相军学习竞争合作的群体教育效应。

美国著名学者大卫·约翰逊认为:天才学生应该有的时候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习,有的时候则可以彼此学习,还有的时候应该独立学习。我们既要防止单纯同质分层带来的标签效应,也要防止单纯的异质合作学习对英才学生缺乏挑战性的不足,两种分组方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才能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

第五,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我们不仅要实施差异性教学,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从根本上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的丰富性,有利于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不同,因此发展性评价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考虑到一些共同的基本标准的同时,应针对学生差异有些弹性:学生表达成果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评价通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评价结果难以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其局限性。因此,我们提倡学生本人、学生之间、家长也能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性的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在评价中,为了避免教条式地实施多元化评价,我们井不强调所有评价都要多方参与,而应有重点,知识组成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完成,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可以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采用探索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虽然探究性学习需要较多教学时间,但如果教师围绕教学重点且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因此多花的时间是值得的。探究性学习更应是英才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对创新、创造是至关重要的。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不亲自参与,学会就无法理解科学研究的艰难,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参与研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在探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因地制宜、多道挖掘资源,将课题延伸到教学外,触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选题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原则,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和建议者。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实践。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的综合筹质以及教学理念对于英才教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想使英才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理念必须是一流的。许多教师在面向英才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仅仅传授知识,并没有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思维、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对于英才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现代社会中的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的出现,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有许多内容对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在教学中学生出现疑问,教师如果没有知识的更新回应起来就有相当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媒体、培训进修、研讨会等多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拓展个人修养,淡化学科角色,强调各科融合沟通

我国课程改革以后所编制的新教材更注重实用性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学科不是单独存在的,各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用到儿门学科的知识,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在自己的弱势领域不断补充。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有效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对教材内容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4)努力成为一名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研究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应当学会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探究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地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和更新,不断反思。任何一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名只会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不断总结反思、创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4、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英才学生健康发展

英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一个有利于激发出创新意识、宽松、愉快的创新氛围。爱默比尔认为:当学生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要使英才教育顺利开展,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的学习环境。在普通中学实施英才教育,必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优良环境,才能促进英才学生的健康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观点,给学生的思维留有空间,不急于作出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英才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高度的自信心,这和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有关。教师在鼓励他们独立和自信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善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他们在未能实现自己目标的时候也会有挫折感,当然这种挫折感的出现不是同他人比较,而是同自己的期望值相比产生的,教师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应充分鼓励其自信,从失败中学习。

要帮助英才学生和普通学生建立正常的关系,避免“标签效应”、帮助英才学生找到合适的朋友,学会欣赏和相互理解。英才学生有时也会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为了迎合别人的需要,他们有时会隐藏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我们一方面要创设鼓励人人冒尖、处处争取创新的良好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帮助英才学生正确面对同伴的压力,善于与人沟通。

5、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任何一种教育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有时,两者应密切结合。

对于英才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成为高素质、人格健全、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引导他们科学地制定目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认真执行,家长应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不畏艰难。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坚持,指导孩子争取得到他人的帮助。家长不应过于炫耀孩子的优点和成绩,而是重在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求稳、务实。立达2003届毕业生许国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总统奖学金,井分别谢绝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以及伊利诺州立大学这5所世界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邀请和丰厚奖学金。许匡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朴素,为人善良。父母的言传身教使许匡逐渐成长为一位男子汉,在学习和工作上力求完美,不畏艰难,并逐渐将这种责任感放大到对其他人、对社会的关爱中。许匡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仿佛一直都在做选择题,许妈妈笑称:许是个散养的孩子,从小到大的每次选择,他都掌掘主动权,父母只在关键的时候往前推一把。由此可见,英才学生的父母职业、社会和经济地位对于其成才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正确引导、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等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应给家长以适当的指导,让家长知道孩子的特长,什么样的学习适合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是英才教育,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与健全人格。让家长理解不只是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孩子,而是向孩子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学校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到更多关于英才学生的信息,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方式等,要让家长感受到他们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中并不是特殊的,而是集体中的一份子

学校和家庭之间良好的有效地沟通,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促进英才学生的最大发展。

(三)苏州立达学校的英才教育成果

1996年,苏州立达学校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了,立达的办学模式,是外松内紧、注重引导、主动学习的“放养式”.立达所倡导的“生态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高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学生对于发展的需求也是客观存在。学校在多年积累中所倡导的主动学习模式,让存在差异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需求,通过教师引领下的主动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具有达到各自目标的成就感。这样的“生态教学"所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尊重,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有更多的发展自由,为所有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教育生态环境。这样的生态课堂,这样的生态校园,围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有度,张弛有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要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而不是一味拉长时间,分层式教学,让学习张她有度。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综合实践课程、课外兴趣活动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展自己的视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发展,真正开展起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家校联系、合作在立达学校也不仅是简单的短信、电话、家访,而是充分利用了家长这一块丰富的资源。2002年开始举办的父母讲师团活动迄今,已有近400多位父母担任客座讲师,有国家干部、科技工作者、医生、企业领导、法官、律师、心理专家等等,父母讲师团”的每一期活动,都由旗下的“学生工作组”策划运作,学生不仅仅是聆听者,他们更是组织者。从前期策划、海报宣传、调度车辆,到活动主持、摄影摄像、总结汇报等工作,全部由初中学生自己来担当。学生们听过讲座,参观过农业科技园、电视台、水厂、消防大队、科技园、疾控中心等,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从中获盖匪浅。“这是一个成功的1+1>2的尝试”,朱校长说。

立达中学的生态教学正式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让英才学生得以受到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办学至今,苏州立达学校的教育以人为本,从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给予更多有才能的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办学十多年来,立达学子参加国内外各类竞赛,摘金夺银,获得各种奖项3000多项。其中2000年以来的省一等奖以上奖项就有740多人次。立达毕业生有82名公派新加坡留学。2005年以来连年参加澳大利亚韦斯帕克国际数学竞赛,均获大面积丰收,累计获得奖章2人,特等奖13人,高级荣誉奖22人,荣誉奖190人,组委会特意致信朱琳校长祝贺。

世界联合书院很牛,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基本都进入全球知名高校就读,而且大多拿到高额奖学金。和一般的留学不同,他们招收学生不看家庭财力,而是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不仅仅教授课程,还是各国学生交流甚至观点碰撞的地方。也因如此,联合书院成了很多学生梦想的地方,想进并不容易,不过,联合书院似乎特别垂青苏州学生。苏州立达学校做了统计,从2001年至今,仅初中就读于立达的学生就有21位进入联合书院,已毕业的学生基本都考入了美国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哈佛、布朗、斯坦福、达特茅斯等名校。

每年,立达也向苏州中学输送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下表是2000年至2008年几所初中考取苏州中学人数(由于2009年中招政策改变,重点中学录取每所学校前几名学生,有些学校最高分不到分数线,故不能作为依据)

关于在普通中学推行英才教育的几点建议_沈逸亭——表9.png

从上表可以看出,立达学校考取重点高中———苏州中学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学校。

这些成绩足以证明,在普通中学因材施教,开展英才教育、精英教育是行之有效井切实可行的,我们不能让英才学生在“一刀切”的教育中渐渐平庸,我们必须要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否则人才的浪费最后受到巨大损失的是我们的国家

七、研究的结论

(一)改变观念,承认差异存在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施以不同的教育,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结果的均等。个体间先天赋和努力程度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每个学生将来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种差异、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为英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会使英才学生渐渐趋于平庸,这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损失,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英才儿童是人类共同的财产,他们有权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的观念已经得到世界公认,促使停留在“平等”基础上的教育观念向“公平”教育观念发展,从而使教育观念由“使所有的人都受到平等教育”的阶段进入了“根据能力接受相应教育”的时代。

(二)提倡竞争,崇拜优异

世界各国都空前重视教育的发展,进行教育改革,即使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的美国,也认为自己的教育处于危机之中,原因何在?因为各国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能够提高国家竞争力,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没有了竞争的教育,也就培养不出具有高度竞争力和竟争精神的拔尖人才,没有了竞争了教育,就不能让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在教育大众化基本实现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引进竞争机制,资质优异者会逐渐失去竞争意识,缺乏竞争力,日后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这是对人才的浪费,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也在选拔人才,进行人才的筛选。教育在人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我们只有通过引进公平竞争机制进行筛选,才能让资赋优异者有机会脱颖而出。教育公平追求的不是教育结果的均等,教育应当崇拜优异,教育应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建设不断输送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的拔尖人才

(三)对英才学生的教育提倡向深度、广度发展

英才学生与同龄的普通学生相比具有更加高度发展的智力或认知能力。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他们的现有的发展水平是要高于同龄的其他学生的。同时,在潜在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速度上,英才学生也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也就是具有更大的“最近发展区”认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不同智力水平的群体其可塑性也是不同的。对于低认知能力者,他们在环境或学习过程中收益较少,可塑性也相对较差。对于高认知能力者,他们在环境或学习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可塑性相对较大。这说明,在实际的教育中,英才学生会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更大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最近发展区”。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既要考忠现有的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到他们高于普通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学习速度。我们应开展不断激发学生各种心理过程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努力兼顾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每所学校都存在有英才学生,也有许多具有“潜慧”的学生,我们只有仔细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开发出潜慧,使那些具有“潜慧”的学生也成为英才学生,同时使英才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阶段,英才教育的成功开展将为英才学生今后成为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国家顺利输送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明轩《对中小学实施英才教育的思考》新赣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2.(美)戴维斯,(美)里姆著:《英才教育》,杨庭郊等译,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3.华国栋编著(2008)《你也能出类拔萃-普通斑的超常教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4.贺淑曼、吴武典(台湾)、刘彭芝编著(2008)《圆普通人的天才梦一超常人才教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杜

5.《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一人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姜丽《差异性教学与发展性评价》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林崇德:《天才儿童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瞿葆奎主编《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9.全国中学超常少儿教育协作研究组编写《中国常少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1996年出版,

10.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1.宋志轶《教育哲学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12.孙筱《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才培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

13.施建农主编(2008)《超常儿童成长之路---中国超常教育30年历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14.辛厚文主编:《超常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杨广学 王宇琛《英才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九期

16.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2007年第六期《教育研究》

17.查子秀主编《超常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8.查子秀《对中学超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北京八中首届超常实验班追踪研究》心理学报第4期1993年

19.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翟金静《国际英才教育的现状及对我国英才教育的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3月

21.周卫《开发资优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常教育的认识与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月

22.赵建业《浅谈知识经济与知识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23.Susan Winebrenner《班有天才》2003年1月

24.Term anL.M.(ed.) 1925.Mental and Physical Traits of a Thousand'giftedChildren; “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California'

25.Renzulli J.5.(1978) What makes giftedness?Reexamining a definition.PhiDelta Kappan 60; Sidney Marland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Report to the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d by the U.S.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1972

26.Clark B.Growing up gifted: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school.6thed.NewYork:Prentice Hall, 2002

27.Davis GA,rimS B.Education of the gifted child.4thed.BostonAllyn&Bacon, 1994

28.Gross MUM.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Colangelo N.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3rded.Boston:Allyn and Bacon,Davis GA2003

29.KaithieF.Nunley.Advantages to layered curriculum[J], http//help 4 teachers.com/why, htm

注释:

①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②宋志轶《教育哲学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

③[日]芦布信喜著:《宪法Ⅲ人权(2)》, 有斐阁1981年版,第382页。

④瞿葆奎主编《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出版。

⑤子仁《教育权的理论》 劲草书房昭和51年版。

⑥宋志轶《教育哲学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⑦施建农主编(2008)《超常 儿童成长之路--中国超常教育30年历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⑧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蒋思维关于企业中的领导力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6

⑩中国青少年领导力形成规律探讨 2009

⑪周卫《开发资优潜能培养创新人——对超常 教育的认识与反思》《教育发展研究) 20001月

⑫翟金静《国际英才教育的现状及对我国英才教育的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3月

⑬华国栋编著(2008) 《你也能出类拔萃——普通班的超常教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⑭贺淑曼、吴武典(台湾)、刘彭芝编著(2008)個普通人的天才梦——超常人才教育》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⑮姜丽《差异性教学与发展性评价》绥化学院学报,2006 05期。

⑯Kaithie F. NunleyAdvantages to layered curriculum [J].http://help4teachers.com/why.htm

⑰姜丽《差异性教学与发展性评价》绥化学院学报,2006 05期。

⑱孙筱(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才培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年

⑲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 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