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研究40年:回溯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1-07-26 来源: 作者:王灿明 周思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回望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学前创造教育的研究现状,反思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探寻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创造教育理论体系。

一、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历史回溯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以“主题”为检索条件,分别以“学前”“幼儿”“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段为197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检索到相关文献4381篇剔除通讯报道、会议通知以及其他关联度较小的文献,最终选定979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论文76篇(见图1)。

 1.png

从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就已经起步,但发展迟缓,直至1999年全国掀起“素质教育潮”,才迎来第一个高峰期。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得到广泛关注,2010年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据此,本研究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创生期、成长期和扩张期三个阶段。

(一)创生期(1978-199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陶行知、陈鹤琴的创造教育思想重新受到重视,杜威、皮亚杰的教育思想广为传播,学前创造教育研究也开始了艰难探索。一是翻译国外研究资料。李其龙、林崇德等相继翻译了美国和德国学者的论文论著1〕〔2〕,帮助人们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二是开展创造力发展研究。潘洁、董奇等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学前创造教育提供了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撑。三是进行幼儿创造力培养研究。刘佛年呼吁加强创造教育,提出“培养创造精神应该从幼儿时期做起”3〕。人们开始探讨如何通过美术、体育、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开展发散思维训练,90年代中期期刊论文发表最终走出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困境。在这一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人员自觉吸收西方国家的相关成果,研究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特点,并尝试在相关领域探索如何培养儿童创造力,尽管步履蹒珊,却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二)成长期(1999-2010年)

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人们思考得最多的跨世纪问题。1999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创造教育很快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一是开展了理论研究。袁爱玲对学前创造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实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有力推进了学前创造教育理论的发展,成为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二是进行了教育实验。王小英在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发散思维实验,探索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我国学前创造教育实验研究的先行者。三是推进了实践探索。研究从偏重于艺术领域拓展到科学、社会、健康、语言等所有领域,其中上海、重庆和青岛的一些幼儿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该时期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每年发表的期刊论文超过20篇,最多的年份发表了43篇。由于加强了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学前创造教育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学前创造教育研究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三)扩张期(2011-2018年)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因顺应时代洪流而得到蓬勃发展,期刊论文数量占到改革开放以后论文总量的1/2以上(占55.2%)。这一时期的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形成了园本特色。比如:北京市幸福泉幼儿园积极探索东方中庸智慧与西方创造技法融合的有效途径,创立“巧思法”,陆续开发了“程式巧思”“神童画笔”“创意阅读”等园本课程,其成果发表于国际心理学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4〕。二是培养了高级人才。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在学前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中尝试增加了创造教育课程内容,共完成24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其中2篇博士学位论文),开始了研究生培养的有益探索。三是成立了学术团体。2018年,儿童创造力发展国际联盟和中国发明协会学前创新教育分会同时在北京成立,通过发布课题指南,推进“学前创新教育万里行”活动,开展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成果评审,积极营造出学前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这一时期的期刊论文出现井喷式增长,年均发表期刊论文68篇,超过前两个阶段发表的期刊论文总数(63篇)。学术平台的搭建,学术力量的集聚,预示着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第三个高峰期即将来临。

二、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创造教育内涵、创造教育课程、创造教育操作和创造型教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创造教育内涵研究

学前创造教育有“学前创造力教育”“幼儿创造教育”“学前创新教育”和“幼儿创新教育”等多种提法,至今尚未统一,也没有公认的权威概念。大多数学者将“学前创造教育”等同于“幼儿创造力培养”,但也有学者认为“创造力”不足以概括学前创造教育目标,创造教育不仅要提升幼儿的创造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性人格,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提出将“创造力”扩展为“创造素质”,从而将创造教育纳入学前素质教育体系中。在此过程中,也有学者提出,学前创造教育固然要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但更要释放其“创造潜能”,提出“幼儿创造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为造就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5〕。这一界定集中了多人智慧,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但就整体而言,对学前创造教育这一概念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其内涵和外延也并不明确,未来应深化研究,给出一个准确的规范性定义,为学前创造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二)创造教育课程研究

多年的实践证明,学前创造教育要落地生根,就必须实现“课程化”。1996年,刘学兰率先对儿童创造力课程进行了探讨,提出课程设计应遵循全面性、早期性、情境性和尝试性原则,并构建了包括思维技能课、创造故事课、创造技法课以及创造活动课的课程体系6〕2001年,袁爱玲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成为国内首位从事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研究的博士,其学位论著《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立足于时代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推动创造教育课改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7〕。比如:天津市南开区第三幼儿园基于袁爱玲课程理论,建立了创造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和评价体系,显著提高了实验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幼儿园扎根于情境教育理论,开发了情境阅读课程,有效提升了实验班幼儿的创造力。这些实践案例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为构建蕴涵本土文化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典型经验。

(三)创造教育操作研究

我国学前创造教育操作研究发展较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实验报告(共28篇),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优化五大领域活动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以五大领域活动的优化来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是此类实验的共同愿景。比如:王晓玉使用相关书刊上的精彩故事开展了图画故事阅读实验,显著提高了实验班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8〕;黄海涛在山东省71所幼儿园开展了“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实验,显著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9〕。二是游戏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林寒最早开展了自由玩耍实验,显著提高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但对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性并未产生显著影响10〕;王灿明团队开展了七巧板训练实验研究,证明创意拼摆、自由拼摆比图谱拼摆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11〕。三是教学改革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此类实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前创造教育探寻了新的出路。比如,王瑞明团队采用西方国家的“微观发生法”,开发了幼儿科学创造教育方案开展实验,显著提高了幼儿的科学创造力12〕;王灿明团队则将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小学情境教育引入学前教育并加以重构,开展学前情境教育实验,显著提高了实验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13〕。这些实验有支撑理论、规范设计和统计分析,其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发挥了探路先行和引领带动作用。

(四)创造型幼儿教师研究

创造型教师是实施学前创造教育的关键,没有创造型教师,再好的教育理想和课程设计也无法实现。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共发表了创造型幼儿教师研究论文21篇,涉及创造型教师的素质、成长和培养等主要议题。一是素质研究。多数作者采用演绎法,从创造型教师研究的普遍结论推导出创造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但也有学者采用“社会效度法”对江苏省城乡幼儿园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创造教育内隐形的内部差异很大,存在不少认知误区,他们常常在口头上信奉创造教育,行为上却背道而驰14〕。二是成长研究。创造型幼儿教师成长具有平衡规律和阶段性成长规律,前者意味着成长是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并在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实现,后者将成长过程分为知识准备、探索适应、发展成熟和更新创造等4个相互依存的阶段,这就为创造型教师的自我提升和园本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15〕。三是培养研究。师范院校要构建创造型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6〕。尽管创造型幼儿教师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总体来看,专题研究很少,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既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未来就仍需加强和深化创造型幼儿教师研究。此外,有关学者还就创造力、创造素质、学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戏剧、创客教育以及创造教育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前瞻思考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迈入加速发展新时期,全人教育理念得到公众认同,创造教育已从之前的“奢侈品”变为而今的“必备品”,这就对学前创造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对我国已出版的1011部创造学著作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大学创造教育著作292部(占总数的28.9%)、中小学创造教育著作211部(占总数的20.9%),而学前创造教育著作只有8部(仅占总数的0.8%)17〕,是名副其实的“薄弱环节”。无论是研究成果的量,还是研究成果的质,学前创造教育均差强人意。只有及时调整研究路向,不断优化研究方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创造教育理论体系,才能为加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一)及时调整研究路向

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发展迟缓、总体水平滞后,究其原因在于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力量分散、层次不高、基础薄弱,又得不到统一规划,高素质科研人员和学术团队严重缺乏。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创新机制,及时调整研究路向。一是搭建平台,抱团发展。既然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学前创新教育分会,就应该积极搭建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师发展平台,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总攻方向,组织全国的精锐力量开展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联合攻关,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优势互补,联合发展。通过多年努力,已有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一线幼儿园占领了学前创造教育研究高地,如果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纵向合作,绩优与成长幼儿园之间的横向合作,就可以走出一条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之路。三是瞄准前沿,引领发展。幼儿园的创造教育研究不应尾随大学和中小学,移植他们正在做的课题,更不应重复别人做过的课题,而应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学科发展。

(二)不断优化研究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后,西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日益关注变革与突破,“强调基于先进的科研技术手段,采用多元化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对幼儿教育进行跨学科的实践研究,尤其注重定量的实验研究或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18〕。反观这些年来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不难发现“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国内研究轻国外研究,重现实研究轻历史研究,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重实践研究轻理论研究。由于偏重国内问题研究,多数研究者缺乏国际视野,常常将西方教育常识视为自己的“新发现”;由于偏重现实问题,多数研究者忽视史料的深入挖掘,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优秀传统难以传承;由于偏重定性研究,多数研究结论缺少实证数据支撑,难以得到有效传播和推广运用;由于偏重实践探索,不少成果缺乏学术深度,专业水平亟待提升。我们无意否认国内研究、现实研究、实践研究和定性研究的重要价值,但从提高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客观性和创新性着眼,还是要大力提倡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定量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从而不断开拓研究空间,优化研究方法,为学前创造教育的加速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三)加快构建理论体系

学前创造教育要走出“重要而不重视,关心而不关注,实施而无实效”的困境,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由幼儿园创造教育、家庭创造教育与社区创造教育有机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学前创造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改革和完善学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在职前教育中增加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在职后培训中融入学前创造教育项目,唯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同时发力,才能解决创造型幼儿教师缺失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尽管学前创造教育研究已持续40余年,却没有写出一本自成体系的《学前创造教育学》著作,其基本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探索。建议中国发明协会学前创新教育分会集中学术骨干,及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前创造教育研究成果,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学前创造教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创造教育理论体系。这样无论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创造教育问题,还是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问题,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为此应站在时代高度审视学前创造教育的研究现状,主动面向学前教育改革的实践诉求,汇聚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创新,为推进我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可靠的学术资源与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迪克·施韦尔特.把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作为学前教育的目标〔J〕.李其龙译.外国教育资料,1978,(4):10-12.

2〕梅斯基·纽曼·伍沃德考斯基.幼儿创造性活动〔M〕.林崇德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刘佛年.幼儿创造教育门外谈〔J〕.幼儿教育,1985,(3):2-3.

〔4〕David Y.D.Huai C.Panpan Y.Qeosa:A Pedagogical Model That Harnesses Cultural Resources to Foster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833.

5〕洪惠英.对幼儿创造教育的一些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1,(1):20-22.

6〕刘学兰.儿童创造力教育的体系构建〔J〕.教育导刊,1996,(10):7-9.

7〕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王晓玉.图画故事对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影响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59-62.

9〕黄海涛.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38-41.

10〕林寒.在自由玩耍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19-21.

11〕周星星,王灿明.七巧板不同训练方式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5):47-51.

12〕王瑞明,陈红敏,佟秀丽等.用微观发生法培养幼儿科学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41-45.

13〕王灿明,孙琪.学前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41-45.

14〕王灿明,吕璐.幼儿教师创造教育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7-113.

15〕刘晓棠.创新型幼儿教师成长与园本培训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18-29.

16〕张建波.浅谈创造型幼儿教师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105-106.

17〕刘仲林.中西会通创造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445-478.

18〕兰国帅,程晋宽,虞永平.21世纪以来国际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与趋势—学前教育领域四种SCI和SSCI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J〕.教育研究,2017,(4):125-135.

注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编号:BHA120051)的研究成果。